最近,宜家徐汇店重回大众视线。
4个月前,这个宜家进入中国最早的门店——上海徐汇店传来装修歇业的消息,因大小物件一律对折出售,在申城引发过一波抢购热潮。
4个月后的8月12日,徐汇店重新开业,再次引来人流如织。有开业当天就去凑热闹的消费者形容:“进商场排队、上厕所排队、吃饭排队,逛了个寂寞。”
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零售君决定亲赴现场,体验一下这个号称宜家全球首次面世的“未来家体验空间”与老店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宜家老店焕新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这些创新和宜家的战略之间有何关联?
01
卖家秀和买家秀
在官方的对外宣传上,此次宜家徐汇店改造的重头戏之一是对商场动线进行了重新设计,这几乎可以看作是这个有着68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一次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自我革新。
不妨先和大家回忆一下,宜家在中国所有门店执行的都是标准化的动线设计。作为一个超大型家居卖场,除了海量商品、实景陈列外,宜家的动线设计一直堪称业内典范。
细细说来也不复杂,从进口到出口,宜家采用的是单线设计模式。不过,在单线之外,怎样将一间间风格各异的样板间和一件件大小不一的家居生活用品,巧妙地穿插在一条主线之上才是一门学问。
毫不夸张地说,在宜家的每个商场,只要跟着动线走,你既不用担心会错过某个样板间,也不用担心要走回头路或是找不到出口。
你唯一要担心的,是可能会被沿途的客厅样板间吸引,花费较多时间欣赏,或者沉浸在儿童房的设计里不可自拔,再或者被某个单品激发了一些灵感,驻足思考多停留了一点时间。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种“一入宜家深似海”的设计看似清晰,有时又过于呆板,尤其是对那些有着明确购买目的的消费者来说不太友好,常常“被迫”逛得更久、买得更多——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宜家的目标?
回过头来看看此次重装后的动线设计。媒体公开报道称此次装修重新设计了商品区,主要是根据消费者的日常家居生活轨迹,打造了睡眠洗漱空间、创玩工作空间、烹饪用餐空间、会客休闲空间、收纳展示空间五大主题。
乍一听,就非常有画面感了。可是到了现场后,零售君发现,在一个拥有3万多平方米,9000多SKU、63个样板间的大型空间里,这种通过主题来划分的动线简直杂乱到让人崩溃。
即便在正式逛商场之前看了平面图,依旧没能逃过找不到出口的困境,并且一度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怀疑。
当然也有惊喜,就是当你以为左拐就能到某处的时候,却发现是另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场景;当你很想去二楼的时候,却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出口。
整个商场的设计遵循了开放的理念,每个主题之间由大小不一的各式样板间组成,设计师特地在不同的风格之间作了大量留白,其本意是希望给顾客更多的自由和休息区域,可一旦自由过了度,那些原本可以“透气”的区域被人群和推车填满后,反而让整个空间充斥着压迫感和杂乱感。
“不灵不灵,没有以前好逛,我在厨房用品那里看到一套餐具,想要找辆小推车,跑到电梯里才找到不说,这会儿连出口也没方向了。”一位女士对零售君吐槽。
边上的工作人员,在不断接待前来问询的人。在现场,隔着杂乱的人群和货品,即便有工作人员的指引,也很难看清人群的另一端是路、是墙,还是排队上厕所的队伍。
而宜家原本想呈现的五大主题以及未来感、设计感,全部在拥挤中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这种并不太好的现场体验,颇有点“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喜感。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人流回落之后再去体验一次了。
02
从商场到社区中心的转变
虽然整体的动线设计在庞大的客流前实在令人体验不佳,但新商场仍有不少可圈点的细节。
餐厅和儿童空间在二楼有独立的位置,自不必说。最想说的是一楼的电梯旁,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开放式阶梯,被称为日光社交广场。如果你什么都不想买,也可以直奔二楼吃饭遛娃。
这个阶梯的设计与很多网红书店的开放式阅读场景非常相似,原木色的座位和散落其间的各色坐垫、靠枕和小几,加上洒进室内的自然光,构成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交空间。
由于正值暑假,全家出动的不在少数,有的累了选择在这里歇息片刻,也有直奔这个空间而来的附近居民。宜家瞬间从那个将简约北欧风带入中国的家居地标,摇身变成了一个融入中国、融入上海、融入附近居民的城市客厅。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