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分两路,在于便利蜂对自身竞争的优劣有清晰认知。
便利店咖啡已是一个渐趋成熟的消费场景:无处不在的城市门店网点,好比织就一张咖啡消费的“密网”,街头巷尾、高楼大厦、低密社区,随时随地都能给到顾客一杯实惠的咖啡。
可以说,“便捷”就是便利店咖啡的最大竞争优势。
凭借着便捷性,便利店卖咖啡,整体效益不错。便利店占据了流量优势,上班族在早餐、午餐时间都习惯性地往便利店,相比单独的外带咖啡店来说,便利店咖啡是“顺带性购买”。2014年前后,全家、罗森、7-11等都相继在国内上线现磨咖啡。到2019年,全家大陆门店全部上线湃客咖啡,并平均每天每家门店卖出超过100杯咖啡,增长速度惊人。
自助现磨咖啡一直是便利蜂热销品,尤其是在商务区门店。目前,午餐时间段是便利蜂自助咖啡销售高峰期。
从竞争维度来说,作为便利店行业的后来者,便利蜂如果仅仅做现磨自助咖啡,其所做的不过是“量”的赶超。升级入局精品咖啡,是便利蜂要寻求的竞争不对称优势。
从便利蜂创业历程来看,便利蜂一直走在不对称创新的路上——以数字化系统重装便利店,销售热餐,自营模式拓展便利店,重仓自建鲜食供应链……,似乎每一步都是与传统便利店寻求不对称竞争优势。而也正是在这种不对称优势的创新中,便利蜂在竞争白热化的便利店赛道有了一席之地。
而当下咖啡消费市场,恰好给了便利蜂机会。
对于一些高维咖啡客来说,当咖啡像豆浆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聚焦在便利型咖啡赛道的便利店自助咖啡是得不到满足的。
如前所述,从咖啡饮用结构上来看,全球现磨咖啡销量平均占比超过87%,在中国仅占约18%。
这表明,我国咖啡消费极具潜力的尚未被完全挖掘——与其说咖啡市场有巨大增长空间,不如更明确说是现磨咖啡有着巨大增长空间。
按照德勤报告,随着一、二线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国内消费者饮用咖啡习惯的逐渐养成,“快咖啡”场景的咖啡消费占比逐渐提升,人均“快咖啡”场景消费的现磨咖啡杯数占所有现磨咖啡摄入的70%。
从饮用咖啡为获得尝新体验,到社交场景需求的满足,再到对产品品质的追逐,国内咖啡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是必然趋势。便利店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业态,主打便利、即时性消费,在打造快咖啡场景上天然匹配。
三
现磨咖啡赛道
市场对品质快咖啡的需求,曾给了Manner、%Arabica、鹰集咖啡这类精品咖啡馆崛起的机会。
现在,或许轮到便利店了。
相比精品咖啡馆,便利店做精品现磨咖啡有很多天然优势。
“好咖啡≠价高”,是便利蜂做精品咖啡希望扭转的印象。6元一杯的冰咖啡,是在用等同精品咖啡店的高品质,撕掉精品咖啡“特供”、精英、高价的刻板标签,让大众在无处不在的便利店也能喝到一杯精品好咖啡。
高质、低价是manner之类的精品咖啡在产品打造上奉行的两大指标。便利蜂很好的借鉴其精华,将之加载在便利店的空间之内,共享便利店所有资源的同时,对C端而言则是便利店功能的完善。
增加手冲咖啡、精品咖啡、现制茶饮的便利店,意味着从饮食到生活日用品,到饮品休闲需求一网打尽。增加了顾客到店的理由,提升顾客购物的便捷性。而从便利店连锁网点复制相对更容易来说,便利店咖啡本身相比专业咖啡店更具规模性。
从连锁率来看,中国咖啡馆市场当前连锁率较低,连锁品牌仅占所有咖啡馆数量的13%。尤其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独立咖啡馆占比高达97%,多以类似上岛咖啡、两岸咖啡的但无品牌的老式咖啡主题简餐餐馆为主,精品咖啡馆如鹰集咖啡占比不足1%。
精品咖啡店的代表Manner,5年时间在上海、北京、苏州、成都、深圳开出130家店,规模速度上已是精品咖啡店领先。显然,便利店连锁复制速度,对比精品咖啡馆的复制扩张能力是碾压性的。
在一些细节上,便利蜂咖啡不乏和manner咖啡一样让咖啡客大赞的“买咖啡自带杯子立减5元”的黏性设定。
把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尽可能降低,将聚焦点放在产品身上,是manner咖啡的崛起之道。而相比Manner Coffee门脸再mini再小也少不了高昂的房租,在便利蜂门店内精简出五六平米的面积给到不眠海饮品站,显见谁的成本能降得更低。
道理很简单,便利蜂店内开精品咖啡馆+现制茶饮店,是对门店现有场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复用,除了原材料(咖啡豆、奶、辅料)成本、设备成本和咖啡师成本,几乎没有其他增量成本。要知道,咖啡店经营的四大成本(房租、原材料、人员、运管折旧及损耗)中,占比最大的是房租(20-25%左右)和人员工资(20-30%)。
便利蜂饮品站的门店呈现和产品价格区间设置,无疑能让精品咖啡业务获得更大的试错空间。
要知道,高质低价几乎是所有零售业态竞争中无往不利的“杀手锏”。
学者赖建成有过预言:“咖啡市场愈来愈大,等到超市也推出随时随地可享用的平价咖啡,再利用气质明星塑造他们平价咖啡拥有的高压气氛,以往许多咖啡品牌就从市场消失了。”
来源:商业观察家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