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频做快餐副牌,似有“包抄”之势
最近,海底捞的快餐店,正在悄然“包抄”北京各大写字楼。
内参君打开美团App一搜,发现海底捞的副牌们纷纷有了新动作:十八汆6家店待开业、秦小贤3家店待开业.....海底捞在快餐赛道上的尝试又往前迈了一步。
在海底捞的整个大盘中,副牌占比目前虽是沧海一粟。比如去年年底财报显示:“其他餐厅经营”这一板块营收占比仅有0.1%。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来源:海底捞年报
这0.1%的背后,藏着海底捞的熊熊野心,且逐步有扩张、包抄之势。通过企查查平台内参君发现,海底捞旗下,通过投资、控股两个模式,至少已经有10来个品牌在全国各地布局。大众点评北京地区显示,不少门店都挂上“即将开业”的状态标签,似乎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架势。
捞派有面儿、十八汆、饭饭林、秦小贤、佰麸私房面、新秦派……以及最近露出水面的日式快餐品牌“大牟田”。这些副牌们几乎都由“四川新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优鼎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控股。
来源:企查查
海底捞这样的打法,让很多中小微餐饮感到“瑟瑟发抖”。在某米饭类快餐品牌群中,内参君“捕捉”到两位创始人的对话,当得知海底捞签下了隔壁的铺面,且做的是同类餐品,这位老板“反应激烈”,且表达了深深的“焦虑”。毕竟,在北京,16元的米饭快餐已属于“低价地带”,没想到,海底捞一出手就是9.9元的定价,属实让人崩溃无助。
探店米面副牌:饭饭林、十八汆,堂食做门面,团餐做利润
为了真实地了解海底捞副牌相关运营情况,内参记者“蹲点”饭饭林和十八汆,为大家“捕捉”到一手信息。
先看十八汆。内参君挑选的是望京新荟城店,商场周边被多个写字楼环绕,属于典型的写字楼商圈。这家店7月出重新装修开业(此前因疫情暂停),200多平米的面积,员工6人。据悉,这家店尚未开通美团、饿了么外卖渠道,团餐起订量为20份,由店内员工亲自配送。由于刚开业不久,目前的销量大致为每日200碗面(堂食+团餐)。
“基本上属于自助模式,到午饭的时候,大家几乎都在后厨忙,前厅留1个人即可。”店员告诉内参君。店内分为“1人食区域”和“普通卡座”,前者通过“门帘”实现点餐、小料、送餐全部无人接触。卡座区域尚需要服务员端上桌,的确在人效方面大大提高。
所有的面、小吃、饮品甜品,总共21个SKU,最贵的“松露菌菇肉酱面”18.9元一碗,最便宜的凉面8.9元一碗;“炝拌土豆丝”、“裙带菜”等凉菜4-7元一份;奶茶也只卖9.9元,价格实惠到惊人。而且还有免费续面、免费拌面、免费甜品等多种“福利”。用“苍蝇小馆”的价格,享受海底捞同级服务,属实令人惊喜。
内参君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饮食习惯,面+小食人均20元来估算,一天200多份,营业额为4000-5000元之间,月营业额15万,折算到6名员工身上,每个人的产能至少在2.5万。
这还只是刚开业,团餐量还没“上来”,当团餐订单增多,这个人效数据还会继续增加。
饭饭林同样是以团餐+堂食的模式展开。效率非常高,内参君在点单后1分钟就出餐。自助取餐、收餐的模式,效率非常高,前厅大部分时候只有一个点餐员。店内菜单客单价在9.9-25.9之间,性价比相当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口感高于一般快餐门店。
这家位于知春路的门店,周边有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到店就餐的大多是年轻白领。仔细分析这些品牌的选址,几乎都聚集在这几处:望京、知春路、朝外大街。这些快餐店几乎都瞄准了都市白领这一群体,且发力团餐模式,用堂食做“门面”,背后出利润的则是团餐。
海底捞为何变“价格屠夫”?背后的三个维度值得关注
梳理海底捞的多个副牌,有一些共性值得关注:
1、基本都是快餐赛道,面积200-300㎡,做各个细分品类的“小而精”。
2、主推米、面、饼为主的中式快餐,瞄准“干饭人”的刚需市场。
3、走低价策略,9.9元的定价频频出现,一出手就震惊同行。
4、区域包抄的方式拓店,每个热门城市都有不同的品牌出现。
在前不久,张勇在前不久的高层会议纪要中又一次透露了他的野心,“我关注组织、供应链、新技术,如果三个方面能够落实下去,我们是可以改变餐饮行业成本结构的。”他直言,利用海底捞供应链的基础,嫁接到业态中,是新的尝试。这种新业态的检验也比较好,是员工在市场上真枪实弹的去打。
张勇的话很明显,海底捞如此布局副牌,出于三个维度的考量:
1、组织
这就是一场大型试验,挣不挣钱不重要,海底捞的目的是——先闯入各个赛道,测试价格底线,先布局、再占领、再发展。
“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张勇说。
如此霸气又自信的回答,也算是另一种“凡尔赛”了。
尤其那句——投资二三十万,失败又如何?分分钟让多少夹缝中生存的夫妻店“灰飞烟灭”。要知道,在国内现存的1000万+餐饮门店中,夫妻店的占比非常高,且大多以米面等快餐为主营赛道。
“目前海底捞还没真正发力呢,只是边缘测试。当门店体量大到一定程度,根本不需要靠单店来赚钱。在中国,企业体量越大,能利用的资源就越多,包括政府资源。”一位餐饮同行认为。
在北京的望京新荟城Mall,海底捞副牌——对外以9.9元面馆定位的“十八汆”在三楼赫然经营,内参君在实地探访时发现,同层还有一家同品类餐厅,也“暗搓搓”地打出了“热干面9.9元”的广告。
这个现象属实“有意思”:同样的商场、同样的楼层、几乎没有差别的地段,海底捞可以用9.9元的低价面“带节奏”,但其它品牌呢?付着比海底捞更贵的租金(品牌优势弱小)、更高的食材成本(供应链不够强),却因为海底捞而“被迫”硬刚价格。大家都卖9块9,你猜谁把谁“送走”?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