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去海底捞化”这条道路上,颐海国际一直在加速进击。
年报数据显示,2017~2020年,以自热火锅为主的速食食品的收入分别为0.61亿元、4.49亿元、9.98亿元、15.4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3.71%、16.75%、23.31%、28.73%。
需要指出的是,速食业务的快速增长,除了受益于产品创新之外,也与销售团队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2020年,速食食品对以经销商为主的第三方渠道的收入占比达到97.42%。
至此,颐海国际从单独为海底捞提供火锅底料的“工具人”,发展为覆盖多项业务的调味料龙头,企业想象空间不断扩大。
这也体现在财报上。2020年,颐海国际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25.2%;归母净利润8.85亿元,同比增长23.2%。
不过,相比于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60%和39%,2020年业绩增速明显下滑。而且,在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下半年,颐海国际的营收增速为19.6%,反而低于上半年的33.9%;下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为8.2%,上半年高达47.8%。
这份年报一经发布,颐海国际股价当日大跌16%,原因不言自明:业绩不及预期。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天味食品身上。券商一致预期天味食品的归母净利润在4亿元以上,但年报显示,归母净利润为3.64亿元;次日开盘,天味食品一字跌停,连续两个交易日蒸发市值超54亿元。
媒体分析认为:“一直以来,颐海国际和天味食品都因所处赛道的优势,享受高估值。而一旦预期被打破,迎接颐海国际和天味食品的便是痛苦的估值回归过程。”
与此类似,海底捞股价持续下跌,直接原因也是业绩不及预期。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同比下降86%,为3.1亿元,而2020年新开餐厅的翻台率仅为2.8,较2019年的4.1下降超过30%。
尽管颐海国际和海底捞仍然存在一定的“捆绑关系”,但多家机构研报认为,关联方因素导致的预期修正已基本完成,二者此轮股价下跌,是因为中国火锅市场的总收入规模回落到2018年的水平,“赛道太红”,各自业绩不及预期,海底捞是业绩大跌,颐海国际是业绩提升,增速却没有跑赢前一年,并非受“捆绑关系”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延伸开来,新零售商业评论认为,颐海国际的“去海底捞化”或多元化突围,虽然会带来阵痛,却是艰难而正确的选择。
关键课题
“去海底捞化”之艰难,在于颐海国际要打响自有品牌。
在火锅底料领域,颐海国际依旧采用海底捞品牌,而其他品类,比如川菜调味料、方便速食食品等,采用新品牌“筷手小厨”。
这一策略,受到颐海国际投资者的称赞。这也不难理解,海底捞品牌和火锅品类近乎锁定,“拿这个品牌去做其他品类并不占优”。
但与此同时,颐海国际不得不加大营销力度。
2020年,颐海国际的销售费用达到5.63亿元,同比增长47%,而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只增加了25.2%,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值升高1.6个百分点至10.5%。
“去海底捞化”之正确,则是指颐海国际切入复合调味料赛道。
要知道,美国、日本、韩国复合调味料占比分别为73.35%、65.79%和59.32%,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调味料消费国,但目前我国复合调味料渗透率仅有26%,仍然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据专业机构预测,2021年,中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658亿元。
另一方面,机构仍然看好餐饮连锁化。这是因为,相比于美国、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分别为54.3%、49.7%,我国餐饮连锁化率至2019年只有10.3%,“上行空间很大”。
这两大市场空间,都是颐海国际的掘金机会,也是“去海底捞化”过程中需要直面的关键课题。
当海底捞等关联方业绩下跌,光环褪色,颐海国际的价值被重估,属于自己的战役才算真正拉开序幕。
只是,前有“酱油一哥”海天味业入局,后有天味食品穷追,周围还有自嗨锅、三全、康师傅、今麦郎等食品巨头环伺,颐海国际面对的,是空前挑战。
这将是一场“恶战”,被视为颐海国际的“成人礼”。一位投资者预判:“完成这次蜕变,颐海将会坐实复合调味料老大的核心位置。”
展望前路,“去海底捞化”能拯救颐海国际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能不能照进现实,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文/响马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