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餐饮市场一片火热,创新品牌上市融资消息不绝于耳,区域品牌全国扩张来势汹汹,相比之下,一群曾经的“大佬们”却显得有点落寞。
中年危机,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来了?
大佬们的“中年危机”
今年2月中旬以前,海底捞的投资者还沉浸在股价不断创新高的激动中。但是之后的4个月里,海底捞的股价就持续下跌。截至7月2日,海底捞股价收报40.45港元,和今年2月19日的历史高点85.78元已经跌去了一半多。
行业普遍认为,股价接连下跌的原因除了前期涨幅过大,还跟其业绩和翻台率的下滑有关。受疫情影响,餐企2020年度财报普遍不好看,而海底捞的翻台率下降问题则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
5月初,大摩发布研究报告,其中引述海底捞管理层透露信息,今年4月份公司旗下餐厅整体翻台率低于3次,仅为2019年同期的约70%水平。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海底捞单店守住盈亏的平衡线为翻台率3次/天。因此,跌破3次/天也表示海底捞单店处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
作为非典后崛起的小火锅领军品牌,呷哺呷哺几年来都在着手进行品牌升级,2016年的“呷哺呷哺品牌升级计划”中,宣布呷哺将从“快餐”向“轻正餐”转型。伴随着门店装修升级,呷哺呷哺的客单价水涨船高,2020年年报显示,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为62.3元,而2017年只有48.4元。
丢掉性价比标签的呷哺呷哺翻台率同样一路走低,从2015年的3.4,一路下降到2020年的2.3倍。与之伴随的是净利润的连续下滑,目前公司已在亏损的边缘徘徊。根据年报,2020年,呷哺呷哺实现收入54.55亿元,同比减少9.5%;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滑67.1%;归属股东净利润183.7万元,同比大幅下降99.36%。
旗下的“业界神话”湊湊在集团中的营收占比至2020年时已上升到30.96%。然而,目前一手创办者张振纬已经离开,湊湊的前景变得模糊。
而西贝目前最大的压力,则来源于集团寄予厚望的“贾国龙到家功夫菜”前途仍不明朗。
近年来,西贝尝试从西北菜这一细分市场转型,切入规模更大的中式快餐。从“西贝燕麦工坊”到“燕麦面”,从“麦香村”到“弓长张”,从“超级肉夹馍”到“西贝酸奶屋”,西贝近年来寻求突破,一路上屡败屡战令整个行业为之捏一把汗。
贾国龙功夫茶是赌上了创始人姓名的又一重要尝试,已在天津投资10亿元建设中央厨房,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3月底,西贝已经陆续在全国200多家门店设立了贾国龙功夫菜档口。
据观察,贾国龙到家功夫菜的档口大多位于西贝或者盒马门店,仅在少数城市设有独立门店,整体市反响不算热烈。
品牌发展中的“调整期”,
“以退为进”是明智行为
很多媒体把股价下跌、关店、扩张放缓等阶段性现象,看作“颓败”的开始。
这其实是一种很情绪化的观点,如果站在公司这个“组织”原点上看,关店、停止扩张等举措是一种必然——优胜劣汰。
此前,媒体报道,海底捞在北京有近10家店铺歇业或延期开业。海底捞回应称多为物业方原因,但是特别强调“如果某一家店亏损,也看不到好转的希望,闭店很正常,但是目前还没有这种情况。”
事实上,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调整期是大概率事件,动作方案,时间换空间,是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九毛九也在这么做,公告显示,为缓解疫情影响,九毛九集团董事会决定降低成本,将停止北京、天津、武汉九毛九餐厅的22家门店运营。
九毛九解释称,闭店是公司制定的多项节省成本的措施之一,目的是为了降低租金、所用原材料及消耗品的成本以及其他经营开支。
无论是关店还是放缓开店速度,对于餐企来说都是以退为进的重要手段。和科技企业不同,门店就像地球引力一样,制约着餐饮企业无法一飞冲天。而制约门店的,又是人才。因此餐饮企业扩张的规律是“门店扩张——人才短板——补上人才短板——二次扩张”。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