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创商社发布阿里平台4月美妆数据。
数据显示,当月雅诗兰黛GMV为1.59亿元,位列国际品牌第一。而国产品牌第一的花西子GMV则达到了2.18亿元,同比增速为73.73%,完美日记以1.83亿的GMV紧跟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产新锐品牌月GMV首次反超国际大牌。
事实上,反超早已有迹可循。据品观APP此前报道(详见《一季度美妆GMV出炉!花西子连续三月居第一》),今年1月—3月,阿里平台美妆销售整体呈增长趋势,花西子、完美日记GMV均超2亿元,其中花西子更是连续三个月GMV位列第一。
就在国货新锐彩妆高歌猛进的同时,外资品牌却在悄然放弃彩妆业务。近日,“资生堂终止与杜嘉班纳的美妆合作,并有意出售3个彩妆品牌”、“海蓝之谜LA MER将停产所有彩妆产品或停掉部分销量不好地区的彩妆业务”等消息频频被曝出,据猜测,上述巨头或将业务重心转至护肤领域。
“冰火两重天”之下,难道国货彩妆的春天要来了?
01
外资巨头“舍弃”彩妆
今年至少关停7大品牌
近日,有消息称,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品牌海蓝之谜LA MER将停产所有彩妆产品,或是停止部分销量不好地区的彩妆业务。
而在前不久,“资生堂有意出售旗下彩妆品牌Bare Minerals、Laura Mercier和Buxom”的消息也引发热议。同时,资生堂方面表示,随着与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签署的美妆许可协议于今年12月31日到期,将不再负责杜嘉班纳护肤品、彩妆和香水产品的开发及分销事宜。
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近年来,国际美妆巨头减轻彩妆业务比重的消息屡次传出。
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进入2021年以来,至少有7个外资品牌面临关停、出售、撤柜,或是停产,所属集团包括雅诗兰黛、资生堂、LVMH、爱茉莉太平洋等外资巨头。
2月底,雅诗兰黛旗下彩妆品牌Becca在其网站和社交平台宣布将于2021年9月底关闭品牌;3月初,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直营彩妆品牌伊蒂之屋关停中国全部线下门店;4月,贝玲妃基本全面退出了线下专柜渠道,并表示未来将主要在丝芙兰和天猫官方旗舰店发售。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巨头此番集体动作,原因在于疫情影响下,彩妆业务盈利较差。
近日,雅诗兰黛公布的2021财年业绩报显示,净销售额达3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出现了3年来首次下滑,同比下降11%;营业利润为1.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护肤品销售额增长强劲,增长至31%至22.59亿美元,但彩妆部门表现低迷,总体下滑11%,录得10.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89亿元)销售额。
从财报可以看出,雅诗兰黛旗下几乎所有彩妆品牌的销售额都在下滑,其中就包括“贵妇品牌”LA MER的彩妆系列。LA MER于2016年正式进军彩妆界,推出粉底液、气垫粉底液、妆前乳等7款彩妆产品,售价不菲。但自推出以来,系列彩妆销量不佳,此后LA MER也没有再扩大彩妆产品的范围。
而资生堂旗下除了NARS之外,其他彩妆品牌也反响平平。此次计划出售的3个彩妆品牌此前仅在天猫国际、天猫进口超市、京东国际等跨境电商平台上销售。其中,Bare Mineral和Laura Mercier还进驻了丝芙兰海外旗舰店、Sasa莎莎海外旗舰店,但销售表现均一般。前者在美国的线下门店已在疫情期间关闭,业绩大幅下降;后者旗下散粉、腮红、眼影等单品人气相对较高,月销量达1000+件,其他产品的月销量几乎不过百。
品观APP还注意到,当前外资巨头纷纷加码亚洲市场,欧莱雅将上海升级成为北亚区总部。雅诗兰黛也在上海建立了新创新中心,还宣布将于2022年投产日本新工厂。而雅诗兰黛旗下被关停的BECCA以及资生堂上述3个彩妆品牌,此前均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遭遇“被出售”局面或许也与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02
本土企业加码彩妆
新锐品牌GMV首超外资
与美妆巨头纷纷缩减彩妆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护肤企业开始入局彩妆领域、加重对彩妆的布局。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彩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