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备受瞩目的深圳文和友正式开业,迎来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打卡,刷爆了朋友圈。当天数据显示,深圳文和友排队叫号最高达5万桌以上。
据悉,深圳文和友总体量约2万平方米,面积是广州店的六倍,引进了100 品牌,延续了文和友的“沉浸式”场景体验。
为什么文和友能火,别人还模仿不了?
很多餐饮老板也模仿着,做超级文和友这样的小吃集合店、美食城,却只能东施效颦、照猫画虎,以失败告终。
为了剖析它的模式创新,近期职业餐饮网采访了资深连锁餐饮品牌战略咨询师寿文彬,他对超级文和友进行了深度解读。
1)还原80年代市井文化,引起消费主体共鸣
超级文和友截取的是80年代的市井文化,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
对比明代风,清代风,民国风,80年代的市井场景更有记忆沉淀,是当下餐饮主力消费客群,更能唤起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心智共鸣。
所以,当文和友把这个场景还原出来,里面的一景一物,各类小吃美食,瞬间让顾客一见如故。
超级文和友成了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现象和符号,是长沙美食界的“司马迁”。司马迁重新整理编辑了史记,让中国的很多历史文化得以传承。而文和友是重新整理编辑了长沙、广州等地80年代的很多的市井小吃和文化,让很多快断代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重新呈现。
2)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常规创意
所谓反常规也叫创意。其实一句话总结,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所谓情理之中,就是文和友一景一物几乎做到80年代市井场景的一比一还原。
所谓意料之外,就是文和友把80年代的一条市井街原封不动的搬进了一家店里。
别人在CBD里卖米其林,文和友在爱马仕旁卖市井小吃;别人是把户内装进户外,文和友是把户外装进户内;别人是卖产品,文和友是卖场景和文化,文和友做的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无论是长沙超级文和友,还是广州超级文和友,都是选择在最黄金“高大上”的CBD商圈,开一个又破、又土的市井小集市,但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常规和冲突,让已经被同质化餐饮弄得麻木的顾客,瞬间有了兴致。这也是文和友能引来大量自传播的原因之一。
3)聚焦本地文化,将单一要素最大化
自从文和友,桂满笼等品牌火了以后,引来很多餐饮老板都想在场景和文化上学个一二,但实操时才发现只是皮毛,钱花了,效果却没有。
打怀旧牌的餐企有很多,但能做火的却很少。还缺少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超级文和友的“聚焦本地,单一要素最大化”。
文和友的场景是聚焦长沙、广州等地80年代市井本地文化,把其单一要素最大化。在这个战略重心上压倒性的投入资源,把这个市井场景做深做透,其细节几乎做到了一比一的还原。可以说挖到了1千米深,从而才能击穿消费者的阈值。
就像广州超级文和友就做了很多文化上的探索,为了表达对摊贩们的敬意,超级文和友还拍摄了以街头美食匠人们为主角的52集美食纪录片《街头大厨》。真正深入广州街头美食文化,不是单单立个牌子那么简单。
而其他餐饮老板可能只是在做一个怀旧的概念,没有投入、资源,还试图想把一个地域上下几百年的文化都想表达一下,最后的结果就是面面俱到但空泛,顾客感知不到。
竞争的本质不是差异化,是差异化价值上的差距化。差距化才是壁垒,才是护城河。
海底捞的服务,文和友的场景,费大厨的辣椒炒肉,其本质都是通过放大单一要素击穿消费者的阈值。裹挟到更多的资源后,再以点带面构建出壁垒。小企业不要去追求平庸的木桶理论,面面俱到,注定平凡无奇。
“店中店模式”+ “烤红薯战略”
赚全产业链架构的钱!
“我们不是餐饮公司,而是文化公司。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任何一个餐饮企业,我们的愿景是做中国美食界的迪士尼。”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文和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