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式茶饮,会想到喜茶、奈雪;提起咖啡,又会想起谁呢?
很长时间里,本土咖啡品牌,很难在星巴克之外,谋求一席之地。但市场和资本,从未放弃过这种求索。
当瑞幸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速溶赛道上的三顿半,用精品概念砸起水花,一越超过雀巢,成为咖啡类目第一。
但它似乎并不完全是资本期待的模样。它必须转向线下开店,寻求新的增长,就连同属精品速溶的时萃,也紧接着宣布了要去线下开店的消息。
一切还尚未定型,资本还在密集押注,并不惜给予高估值。近期,线下精品咖啡店M Stand、Manner,相继获得高额融资,每家门店撑起的估值,几近是星巴克的2~3倍。
中国本土化咖啡浪潮,在“精品咖啡文化”加持下又刮起来了。但这波浪能涌多久、多远,谁又是勇立潮头的奋楫者,前途似乎并不似表面那般明朗。
01
“旧瓶装新酒”
烟、酒、茶饮、咖啡,因其成瘾性,一直是资本密集扫射的赛道。乐观预估下的咖啡市场规模达到万亿,更成为人们下场抢注的源动力。
这里的战火从未止熄。近来,精品咖啡领域的一波消息,更值得为外人道:首先“Manner”获得新一轮融资,估值约13亿美元;另外,“Seesaw”首家mini门店落户南京;还有“时萃SECRE”准备奔赴线下开实体店了。
三起事件放一起看,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表露出精品咖啡的一些新趋势。Manner和Seesaw,前者属于精品咖啡里平价派的代表,后者则是高端路线的代言人。而时萃SECRE则和三顿半一样,同属线上起家的精品速溶咖啡品牌。
提及精品咖啡的新趋势,还需要沿着时间这条线往回溯,看看精品咖啡经历过的两次改良。2010年之前,精品咖啡多以独立小咖啡馆,藏在街头巷尾,做着熟客和咖啡“发烧友”的生意。
而到了2010年之后,精品咖啡从幕后走向台前,鱼眼咖啡、Seesaw、鹰集咖啡相继成立,在上海、北京等熙熙攘攘的商圈,以极富美学设计的商业空间“抛头露面”。
等到了16年之后,在资本助推下,精品咖啡从购物中心走进了写字楼,开始覆盖新的场景,寻找新的增量。精品咖啡这波密集动作,正是踩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上,也展现出一些共同特质:
店面上,各种店型百花齐放;渠道上,堂食、外卖、自提、电商,通通上线;产品上,创新饮品、轻食、烘焙、零售化产品层出不穷,精品咖啡步入了“新零售时代”。
Manner前期以小店扩张,今年年初又开出一家兼具咖啡、烘焙、轻食等功能的大店;Seesaw从购物中心里的美学空间,走进商务楼准备开mini店,而线上起家的精品速溶咖啡,也必须去线下寻找增量,前有三顿半,这次是时萃。
也就是说,新零售时代,没有了严格的线上线下之分,精品咖啡们也开始通过小程序、电商、外卖等渠道,进行数字化布局,覆盖更多场景和客群,他们随即成功破圈,从小众圈子打入了大众市场。
诚如Seesaw品牌负责人Jeremy所说,“没有人会天天打卡拍照,也没有人会不间断的社交工作,但想要更快买到一杯咖啡的人无疑是越来越多了,显然高效便捷的‘效率型消费’是一个更日常且高频的需求。”
淡化咖啡的社交属性,回归便捷性和功能性,布局小店快取店,兼顾成本和效率,这就是精品咖啡最新的演进路径,也是备受资本青睐的模式。然而,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模式了,前一个验证它的是瑞幸。
补贴、造假害了瑞幸,但不代表整体思路错误,至少它在星巴克之外,找到了本土咖啡的生存空间。就连鱼眼咖啡创始人孙瑜也曾坦诚:瑞幸教会行业抓住咖啡消费环境和场景的巨大转变,另外还要拥抱这个趋势,用自提+外卖的小店模型,快速进行标准化的扩张。
近日,“瑞幸正引入PE或融资2.5亿美元”的消息不胫而走,受此消息影响,瑞幸市值一夜大涨超7亿美元。经历过风雨飘摇,瑞幸似乎在慢慢回归正轨,也似乎说明着,这种模式至今仍具有吸引力。
近期这波消息和动作,也足以证明资本市场对精品咖啡的真正期待,无疑还是想投中另一个瑞幸。
02
“难上桌”的精品咖啡
套路相似,但实质内容还是有差别。最起码,不能盲目靠补贴拉新留存,消费品不能用互联网那一套先做规模再考虑盈利。更重要的是,这杯咖啡装的是“精品”,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
精品咖啡对原产地有高要求,而且是用单一咖啡豆磨制而成,饮用时一般不加奶或糖,从而更好地保留了咖啡的原味,当然也只有真正的咖啡爱好者,才能接受得了其中的酸涩之苦。
相对的,普通咖啡馆用的是拼配咖啡,即把不同产地的咖啡豆混合起来,从而综合不同咖啡豆的优点,另外再添加些牛奶、糖等,做出更能令大众接受的咖啡。星巴克用的就是拼配咖啡。
咖啡豆只是一方面,精品咖啡对豆子的烘焙曲线也有要求。相比星巴克的深度烘焙,精品咖啡烘焙更浅。另外,冲泡技艺也有讲究,训练有素的咖啡师,用手冲、虹吸、冰滴等方式,展示咖啡冲泡的艺术,而非普通咖啡馆的机器制作。
高要求对品质是保障,但对品牌却是枷锁。全球精品咖啡豆原产地大多集中在非洲、巴西等地,初创品牌很难深入到最上游的种植、生豆处理等环节,更多是与中游的生豆贸易商合作。
生豆采购回来,烘焙又是一道难关。“烘焙并不简单,没有个二、三年是学不好烘焙的”,专业咖啡培训师Peter提醒,“要破除自烘焙的迷信,自烘焙一方面花费巨大,另一方面也不能帮助你提高店里咖啡的制作品质”。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精品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