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公益餐为何难善终?
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面前,不少餐企即便有心,也不敢碰这类爱心公益。
从上述三个案例不难看出,餐企做爱心公益陷入泥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没有可持续的经营机制。其二,人性太难琢磨。
1、公益模式不清晰,难以平衡收支
推出爱心餐时,餐饮人往往只注意到食材的支出,而忽视了许多隐形的管理成本。
事实上,做爱心餐也需要经营。在食材成本之外,餐饮人还需要提前考量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额外支出。没有规划、标准松散,只会让爱心餐变成单方面的慈善支出,必然难以维系。
没有建立长久健康的运营机制或模式,就盲目推出爱心餐,遭遇或许大都像上文列举的案例。
无论是吸纳志愿者降低运营成本,还是让领餐人以工换食,减少人力支出,又或是鼓励曾经领餐的人在经济状况好转后回赠食材......爱心餐只有统合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收支平衡,让“爱”不断积累并回馈到餐厅经营。
2、过分压注人性,但人性难以捉摸
爱心餐背后,也是一场人性考验。
以肯德基食物银行被哄抢为例,不少网友感到疑惑:为什么经济发达的上海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大爷大妈们看起来生活状况也不差,怎么还参与哄抢呢?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餐饮人不得不承认,这与经济能力无关,而是人性使然。
人性,最是禁不起考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将赌注压在人性上,往往只会得到令人失望的结果。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美国潘娜拉餐厅。
2010年,潘娜拉集团开创了一个社区性非营利性质的餐厅品牌,采取让顾客自主定价的模式,预想只要穷人少付,富人多付,成本也能达到平衡。
其创始人沙奇曾表示:“这是一场人性的实验。人们会根据良心和爱心捐赠合理的餐费吗?会支持这种类型的慈善餐厅吗?”
很快,现实回答了他。餐厅内付钱的顾客越来越少,吃霸王餐的人却与日俱增。
潘娜拉餐厅意识到问题后开始调整方案,先是鼓励顾客通过志愿服务来获取食物,再是限定每人每周只可以领取一次免费餐食,但这些举措都没能阻止络绎不绝的“羊毛党”。
在长达9年的经营中,潘娜拉集团下的5家慈善餐厅,一共提供了200万顿的免费餐食。最终,这5家门店都陆续因为经营压力、无力支撑而倒闭了。
人性实验的结果已无需多言。
结语
无论如何,餐饮人做爱心餐食的想法还是值得赞许的。
然而,单纯的赠餐或许并非公益最优解,光有一腔热血无法支撑食材、房租、人工,也无法应对哄抢,蹭吃等各种情况。人性深不可探,爱心公益更需要的,是可行可控的经营模式。
来源:红餐网 李晓艺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