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彭博社报道称,Gap正考虑包括出售中国业务在内的潜在选项,以调整在华经营。知情人士称,Gap正与顾问研究各种选项,并已接洽可能的出售对象。
Gap成为了又一家在中国折戟沉沙的洋快消品牌,在它身前倒下的知名同行不在少数:
2017年4月,玛莎集团宣布全线退出中国市场。
2021年2月,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宣布暂停在中国开新店。
……
当年风风火火抢占中国市场的外来快时尚品牌们在中国碰了一鼻子灰,水土不服的背后所折射的其实是中国在服饰消费升级后供需层面的变化,也是快时尚行业迭代下的斗转星移。
电商:踩着实体店起飞
买衣服,价格是第一位的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不是。
但如果你买的是快时尚品牌的衣服,那价格往往是购买者考虑的第一要素。
尽管打着抄袭的擦边球能买到一个“大牌同款”,但衣服的材质、做工和细节骗不了人。当你选择快时尚,就代表你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对衣服品质的诉求。既然质量上已经退而求其次,那价格就成了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够便宜,总有人会买。那么“够便宜”到底是多便宜呢?对于商家来说,价格是有底线的;而对消费者来说,比价是无限的。
在国外快时尚品牌试水国内市场之前,国内的大型城市里也曾孕育过快时尚产业,它们大多坐落于城市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附近,比如广州的世贸服装城、上海的七浦路,等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七浦路曾是全上海最知名的服装快消一条街,云集了数量众多的低档服装,以价格低廉闻名遐迩,全城的人们纷纷赶往七浦路这个当时的“下沉市场”淘便宜货。
后来,电商横空出世。
“七浦路老板们最恨的人就是马云。”一位服装店老板笑着说,笑意里透着感同身受的苦涩。
七浦路卖80元的衣服,淘宝上只卖三四十元,还包邮。由于省却了诸多流通经销环节,有些店铺甚至直接包圆了上中下游一条龙,更不存在实体店铺的租金问题,运营成本大大降低,电商商品也因此打破了七浦路的价格优势。
对于本就薄利多销的服装批发市场而言,价格压降的空间所剩无几,完全无力和电商拗手腕,七浦路的落寞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太阳底下无新事。
说白了,现在的许多快时尚品牌只是走上了当年七浦路的老路而已。
尽管大部分快时尚的标价并不高,但相比电商的价格依然有着一定差距。而像无印良品这样的品牌,在中国的售价比在日本本土高了一大截,中国消费者对于它们的海外“割韭菜”行为不满已久,以致这些年无印良品不得不对部分商品降价以求自保。
不仅如此,与过去七浦路和街头外贸服饰店相比,快时尚品牌多落座于大型商场里,而且占地面积普遍较大,高昂的租金也增加了巨额的经营成本。
虽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网上的衣服宛若万花筒千变万化,“总有一款适合你”。大数据还会根据客户端的消费和浏览习惯推送用户更偏爱的款式和店铺,潜移默化的导购效应实则是一种精准营销,直接推升了线上冲动型消费的购买频次。
90后的小魏是标准的网购一族,没事打开淘宝刷一刷早已成为了日常的习惯。
“Zara那些款式吧,其实好多都是抄的大牌的当季新款。反正都是抄,网上款式还更多呢。现在好多淘宝店的衣服设计不比Zara的差。而且逛起来也更方便呀,我想买衣服的时候,打开淘宝逛一逛就行了,反正都是七天无理由退货,超适合我这样的懒人。”
显然,在这一代年轻人眼中,快时尚变得既不快,也不怎么时尚。
中高端服装:降维打击
除了电商的不断蚕食,快时尚还遭受着中高端品牌服饰的围剿。
说起来,这些品牌服饰的初衷其实是针对电商的,结果却无意间殃及池鱼。
步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线上电商的十年黄金岁月完全改变了人们过去线下购物的方式,对大型商场、超市等实体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实体店不得已开始打起价格战,许多平时售价比快时尚高出一两个档次的服装品牌选择频频打折,品牌打折配合商场活动层出不穷,尤其是在2020年全球疫情的背景下,购物打折活动几乎贯穿全年。
同时,许多中高档品牌也纷纷推出副线品牌,在继承了主线优良品质的同时,价格也更为亲民,成为不少人买衣服时的备选。
这些降维打击对快时尚来说杀伤性极强,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小,原本属于快时尚的“性价比”标签反倒被传统服装品牌抢了去。
根据时尚机构Thredup的报告,有40%的受访千禧一代表示会停止购买快时尚品牌产品,年龄在18~21岁的Z世代受访者中有54%决定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显然,快时尚并不符合他们对精致生活的定义。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