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书店创始人胡洁最近正在搬家,由于两年多一直在亏损、无法承担过高房租,被迫搬到回龙观。胡洁的参差书店也上线了外卖平台。“但效果不是很好,一共只有5单左右。”他们还与其他书店合作过一些关于书籍的线上直播分享活动,“有一些效果”。
李苏皖现在觉得,任何一种业务的运营都需积累的过程:“疫情下,我们通过线上销售图书的收入虽说占到整体收入的一半,但图书的毛利非常低,目前看,营收还是不能支撑书店的正常运营。”
根据日前北京开卷联合《出版人》杂志发布的《2020年实体书店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在接受调研的书店中有近八成已经开设线上零售业务。“公众号/微店”选择比例达到57.4%;其次是“天猫/淘宝”,选择比例达到20.6%;另外选择抖音、独立官网的书店也都超过了10%。“都在慢慢摸索吧。”李苏皖谈到,“不过书店很难去单独培养这样的团队和人力,去做线上的事情。”
图书连锁资深研究专家文志宏表示,眼下,对实体书店来说,如何把线上的流量转化为销量和消费,是接下来亟待思考的问题。“有些单体书店也在模式上有创新,还能维持比较好的生存状态,但还是势单力薄、没有规模和体量。”
记者调查:近20人中仅1人愿走进书店
一位从事图书行业三年的编辑小张告诉记者,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近年来的下降,也是实体书店面临的挑战之一。
据媒体报道,2020年4月,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1月20日,位于北京丰台区的某家实体书店,几排崭新的书摆放在书架上,等待着读者翻阅。虽说地处人流量较大的商场内,但临近中午,偌大的书店内似乎有些冷清,只有两三个顾客在书架旁走动。店员说:“光顾的客户有时仅为个位数,现在又受疫情影响,一天也卖不了几本。”
记者在该书店待了近40分钟,前台都无人结账买书。
这不是个例,店内空荡荡,读者购书热情不高的情况,也发生在不少传统的图书大厦。海豚出版社童书编辑邹媛也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尤其疫情下,单位附近的百万庄图书大厦、西单图书大厦和家附近中关村图书大厦,人流量比以往少很多。”此外,她还注意到,目前这样的书店非主营业务逐渐增多,文具、饮料等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对此,记者也采访了近20位在北京、辽宁等地的上班族,包括金融、科技、媒体等领域。从事教育行业的武闻告诉记者,一周会逛一次书店,有稳定的阅读习惯。
武闻说,在人人追求“快”的速食时代,很多短视频、手游等媒体形式在占据大家的注意力,使得深度阅读时间很少,而目前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也是造成国民阅读量低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冰也谈到了教育带来的影响。“许多幼儿整天在无数的兴趣班和奥数中度过,这才是更深层次原因。” 周锡冰说。
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实体书店?
在人均阅读数量下降的背景下,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实体书店?图书连锁资深研究专家文志宏对记者表示,书店不同于其他产业,它兼具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七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实体书店作为一个文化场所,不仅是商业主体,还能分担很多政府的公共文化职能。”此前,《中国图书商报》创始人、原总编辑程三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实体书店只要政策稍加扶持、引导,很容易活跃起来。政府的引导主要起到奖补作用,更主要的成本由市场承担,负担也不重。
文志宏认为,通过补贴实体书店以助推大众阅读,可能比建更多图书馆效果更明显,“也建议立法限制图书打折,避免电商平台的低价行为压缩书店利润空间。”
某书店CEO张曦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引导,相信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会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越来越多,坚信爱书的人总会去到实体店里,“双脚站到地上去感受。”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内张青、肖欢、吕新月均为化名)(来源:央广网 记者 王晶)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实体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