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生于此,长于彼,红于哪里?
从待在超市的促销区,到成为进口商品店内的引流爆款,临期商品生于线下,但在线下的发展却一直不成气候。
“一些打着临期食品专卖的超市里,真正临期的商品只在20%左右。”陈杰称,主要原因在于临期商品的供应链问题比较难解决。
为此,“临期捕手”在数字化供应链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在全国布局了四大物流云仓,并建立整合了200多个大中型仓库,和1000多家食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80后的文文曾经短暂地经营过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一年多后文文就将店铺转让了。问及原因,她说心太累:“临期货的货源供应不大稳定,有好货的时候生意不错,拿不到好货的时候店里就门可罗雀。”
她口中的好货指的是那些品牌好、日期好、价格好的临期食品。但这些货往往会被一些进货量大的连锁品牌“抢走”,有时候甚至货还没到仓库就被买断了。小店铺在这种竞争下,很难生存。
货源的问题困住了小店主们,同时也催生了专营临期食品的线上平台。
一些掌握上游渠道资源的平台,如“好食期”“甩甩卖”等纷纷成长起来。这些平台的消费群体既有线下的小商户,也有一些尝鲜的C端用户。而像“善食者联盟”,则索性将大学生定位为目标用户群体。
在定价模式上,他们更侧重于根据保质期长短定价,越临期越便宜,并进行显著标识。但在流量危机时代,新的流量获取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找到更便宜的流量成为这类平台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承载人类交流的线下场景流量获取成本却比线上低了不少。
“我在安徽的一个城市合伙人,就将店铺开进了当地的洗浴中心。”陈杰说,在解决了供应链问题之后,临期食品在线下的场景可以更加多元,哪里有流量哪里就可以开店。
生于线下,长于线上,随着线下品牌店铺的增加,临期食品开始破圈,成为一部分年轻人心中的“网红店”。
目前,在全国不少城市诞生了一些区域型的临期食品品牌,如临期捕手、好特卖(Hotmaxx)、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帝斯卡特、老婆大人、好幸福、德仪洋行等。
从规模来看,临期食品的品牌目前尚没有全国化,还处于品牌发展的初期。不过,陈杰认为,这并不代表临期食品行业遍地是机会,相反,这个行业挑战很多、门槛很高。
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拥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稳定可靠的数字化供应链、规模化的线下销售渠道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人民日报曾在2019年报道,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超过13亿吨,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国外,临期食品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销售模式。
在英国利兹有一家名为“A food waste supermarket”的“剩食超市”,由慈善机构与当地的超市合作,通过购入普通超市的临期食品,再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当地的贫困家庭,甚至还可以通过劳动来换取食品。
在丹麦,一家名为“We Food”的临期食品超市则以不浪费食物为理念,吸引持有同样环保理念的消费群体的关注和购买。
回过头来看中国,早在2012年,北京工商局也曾出台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明确了离保质期多久的食品算临期。
但现实是消费者对于临期商品的认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他们一般认为“日期越新鲜越好”“贵的肯定是好的”。
未来,临期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是否会有更多政策规范化管理甚至形成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们对于临期商品的传统认知能否被打破。
而目前来看,打工人也好,年轻人也罢,无论是因为价格便宜、性价比高,还是为了节约食物、保护环境,临期食品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中,风口似乎已经来了……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田巧云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临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