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集市改造及运营方“万有集市”首席发言人沈彦倩认为,在菜场的改造工程中,颜值和环境的提升只是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标配,“改造初期确实踩过不少坑,现在我们的定位是要将单一的菜市场打造成一个以菜场为核心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让居民真正融入进来。”
定位的变化,意味着运营方式和管理思路必须同步转变。
目前,万有集市在上海已经改造了近20家风格迥异的菜场,每一次改造前,万有都要花费数月时间通过居委会对社区居民进行调研,在了解区域内人员构成情况后,再确定整体风格。为了保证社区商业中心的生命力,还会持续根据居民建议对商户进行动态化调整。
商务部2017年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年)》中表明,便利店、社区购物中心等社区商业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
就在近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疫情对中国社区商业的影响(2020)》报告显示,社区商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开始加速,部分线上平台开始向线下拓展业务,竞争的格局正在加速分化。
这意味着,传统菜市场要想抓住社区商业的黄金时期,就必须打造出适应于自身定位的数字化及供应链能力,并帮助商户和商贩建立竞争力。
在万有集市数字化业务负责人张放看来,数字化已经势不可挡,菜场必须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
目前,万有旗下的集市除了为商户配备统一的电子屏及POS机以外,还于近日推出线上会员平台“万友海马”。
对于当下已经普及的外送业务,张放认为“这不是加不加入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万有会根据订单的时效要求,有步骤地搭建多层次的外送体系。”
在数字化系统之外,万有集市还谋求在供应链端的发力。
一方面通过源头化、集约化的采购模式帮助小商贩节约时间,降低采购成本,建立更加稳定的商品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品牌孵化的方式,让菜场的转型升级变得更加可视化,甚至未来能够成为生鲜产品的品牌孵化器。
“我们还打算利用数据来引导和优化供应链,最终帮助同一个市场里的商户获得差异化竞争的能力。”万有供应链业务负责人毛新萍说。
角色转变:从生鲜市场到社区共同体
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上海菜市场的文章,他认为菜场是最接地气的地方,逛菜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在菜场里,鼎沸的人声传递的是生活的真实,菜场还是街坊邻里间人际交往的自然延伸。在这一轮改造中,怎样让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重回菜场,继续演绎现代菜场的生活图景,菜场的定位成为关键。
这个定位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菜场本身的定位,二是菜场运营管理方的自我定位。
首先从菜场本身定位来看,越来越多的菜场正在逐渐抛弃单一的买菜功能,向以买菜为核心的社区商业中心转变。
位于杨浦殷行社区的勤海菜场,改造之前是出了名的“脏乱差”。2019年改造完成后,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除了核心的买菜功能,勤海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这里既有开放式的共享厨房,让居民们有机会上一节厨艺课;也有便民式的晚托班,解决孩子功课没人管的痛点。据媒体报道称,这里还设置了一个创客空间,专为孵化餐饮品牌而设。
在高陵集市,新零售商业评论看到,在保留传统菜场功能之外,又新增了特色小吃和老字号等业态,二楼不仅辟出一块公共活动空间,定期举办各种社区活动,还将健身、洗衣、理发、托幼、托老、食堂、党群以及高陵地区的网格化管理中心集于一体,一站式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所有需求。
不过,上海当前有1300多家菜场,并非所有菜场都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地将居民的需求与相关资源进行对接,从而打造出更加符合区域居民需求的个性化新型菜场,是每个菜场在改造前就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从菜场运营管理方的自我定位来看,需要将原先的“二房东”思维向服务者思维转变。
什么是服务?服务其实就是琐碎而真实的细节,如果不走进菜场,不走近服务对象,服务只会流于形式。
对社区居民而言,服务可能是在菜场里想休息时,旁边刚好有排椅子,双职工家庭来不及接送孩子,社区中心有晚托班;对商户和商贩而言,服务可能是吃饭时有微波炉加热饭菜,歇业之后,还有机会走进社区健身房锻炼身体……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社区生活共同体。”沈彦倩认为,在这个共同体内,品牌商户、小商贩和社区居民都是运营方服务的对象,运营不止是一个专业的词汇,而是要运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带有温度的关系。
外观、内涵、定位、关系……在这一波菜场改造的浪潮之中,能够发挥的空间不少,什么样的改造能称得上成功,目前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居民们会用脚投票,那些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菜场,至少不会是一个失败的样本。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田巧云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