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国庆黄金周是宅家葛优瘫的绝佳休息机会。然而十月一日凌晨四点,很多上海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驱车出门。让他们放弃睡懒觉的不是三倍工资,而是上海盒马X会员店的开业活动。从生鲜水果、米面粮油、飞天茅台抢购资格到性价比极高的盒马自营品牌,这些爆款低价商品彻底点燃了“盒区房”周边人群的消费热情。
除了丰富的营销活动外,这场开业大趴更像是人们在为老友庆生。因为早在4年前,盒马第一店就落地上海金桥和本地消费者长期相伴。时至今日,诸多盒马门店已经与上海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全新生活方式。随着盒马的商业想象力逐一变成现实,上海与盒马这对CP组合也释放出更强劲的能量,向国际巨头发起挑战的同时践行着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仓储会员制赛道,中国力量不再沉默
在Costco与山姆会员店风生水起时,总有声音质疑“为何中国没有能正面一战的会员制企业?”
要想找到答案,必须先看懂仓储会员制自成一派的商业模式:即放弃“商品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零售模式,转而把成本价销售商品做到常态化,以收取会员费提供入场券的模式重构整个零售模型。
说时容易做时难,曾有一些国内效仿者拿着融资跑马圈地,却落得资金链断裂的惨淡收场。这些企业之所以错判发展,主要原因是缺乏供应链优势和信息化能力,导致前端的市场扩张形成高额负债。相比之下,Costco却可以在毛利不到14%的基础让自己保持健康盈利状态。光是这一点,就让不少零售企业汗颜。
Costco的秘诀在于,将C端强劲的聚客能力和销售引导能力转化为面对上游供应链的议价权,并通过发展自有品牌提高利润。同理,山姆会员店背后的沃尔玛在1983年就投资数亿美元建设卫星系统,实现千店间的线上互通。
理解了这些,再回看盒马几年来的发展轨迹,就不会对其切入仓储会员制赛道感到意外。最新数据显示,盒马全国门店数量达到227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西安等全国23个城市。
看似激进的开店节奏背后,本质上是数字化、供应链与物流体系先行带来的杠杆效应。其实在上海第一店时期,盒马与国际巨头围绕这三方面的角力已经开始。加速全球直采布局、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全渠道销售能力、自营与平台商品的不断扩容...
也许在消费者端看来,盒马只是从生鲜走向全品类,从单一业态向线上线下多业态的商品销售扩张。但这种商业侵略性透露出的,是团队与科技齿轮充分磨合后产生的“滚雪球”效应:随着门店数量增加形成遥相呼应的新零售网点,后端技术投入的边际成本会持续降低,盒马控制成本保持低利润运转的空间也会越大。
如今,盒马已经拥有41个常温和冷链仓、16个加工中心,4个活鲜暂养仓,能够支撑包括盒马鲜生、盒马mini、盒马里等业态实现30分钟达、次日达、S2B2C等多种履约模式。到了盒马X会员店,配送效率和辐射范围还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线上配送范围覆盖门店周边超过20公里。通过多种配送方式全面实现“半日达”。
虽然只是初出茅庐,盒马X会员店已拥有全球84个国家的供应链资源,SKU数量达1500个,且自有商品占比超过40%,并推出自有品牌“盒马MAX”。要知道,这些商品是在“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商品深度和精度显然更具竞争力。
以生鲜优势高频消费为锚,辅以中国特色的半日达模式。这样的盒马X会员店有底气将仓储会员模式高性价比优势和聚客能力发挥到极致。尤其是标准化的半日达服务,相当于比传统会员制离消费者更近一步。
不难发现,盒马在走一条类亚马逊的科技投入之路:不追求短期利润表的账面亮点,而是持续将利润转变为新零售基础设施投资,以最快速度建立全产业链生态,这才扛起了中国首个仓储会员制品牌的大旗。
为什么说上海是盒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而是与所处城市、文化、消费观念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正是上海这座城市成就了盒马新零售。这种“成就”既有生意层面的扶持,又有初心方面的相互认同,从而让盒马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牢牢捆绑在一起。
稍作了解就会发现,盒马与上海有很多不解之缘。除了盒马鲜生、X会员店首店均坐落于上海外,盒马总部也在上海,CEO侯毅更是地道上海人。但抛开这些不论,上海作为盒马的“城市孵化器”,至少还提供了三方面的赋能。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盒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