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长沙小龙虾,当下餐饮界几乎无人不识“文和友”。回顾2019年10月5日凌晨,长沙海信广场超级文和友门店的排号数字破了2万,再看广州超级文和友门店自今年7月开业以来,其虽“毁誉参半”,但也一直是广州居民和来广州旅游的吃货们的网红打卡圣地。
文和友的有趣之处在于:无论是该品牌的创始人还是对外的门店服务员,问及文和友对发展的看法,即使是在线上公开渠道,这个品牌对外的声音都非常统一,“文和友不是一家餐饮公司,它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家文化公司,它肩负着把老长沙美食文化推向世界的使命,一切只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更深入的了解长沙的美食文化”。
其创始人也多次对外发声:“文和友的目标是做餐饮界的迪士尼,如果仅定位于餐饮,就会有业务上的局限”。
如果从整个餐饮业近些年的发展来看,似乎“跳出餐饮做餐饮”的呼声确实愈演愈烈,别的案例且不谈,我们先单看文和友,无论是从(超级)文和友的公众号还是从线上点评等内容看来,文和友都不认为自己是一家纯粹的餐饮品牌。
那么,文和友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的发展路径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思考?此外,我们还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难道在当下餐饮业就真的不能以纯粹的餐饮思维做餐饮了吗?
让我们先走进文和友,再走进餐饮业。
超越竞争,海底捞VS超级文和友,谈大餐饮企业不同的发展思路
从基本内容说起,文和友集团涵盖的餐饮品牌已知的有9个:文和友老长沙油炸社、文和友龙虾馆、文和友老长沙大香肠、文和友老长沙臭豆腐、妈妈茶、六点左右手打土司、拙艺面点、湘春酒家(收购)、超级文和友,在餐饮之外,文和友还推出了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馆、线上商城等。
其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竞争,二是“竞存”。
1)、竞争的层次便是竞争的指向与意义,更是竞存的苗头
所谓竞争,就是非A即B,要么吃海底捞要么吃西贝。
先跳出文和友,我们且以奶茶行业来理解竞争的层次和意义,最早的奶茶一杯是260-360毫升左右,奶茶容量对标了胃容量,我们看到,早期的奶茶其实是给小学生、中学生喝的,那时候的大人几乎不喝奶茶。
等过了10年后,这些第一批喝奶茶的中小学生们逐渐长大,他们也将喝奶茶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在行业的主客交流中,奶茶老板们很快发现成年人一次可以喝两杯,比如说,某顾客去左边一点点买了一杯奶茶,再去右边快乐柠檬买了一杯果汁。
PS:可以看到,客群的成长性对于一个行业的呈现与布局极其重要。
客群长大了,奶茶行业也长大了,由于社会群体占比起来了,这时候,有些门店将大杯的容量升级到500毫升左右,之后整个行业统一了此大杯容量,这时单单一个人再也不能一次去买两杯不一样的奶茶来喝。为了解决两人同行的需求,一些奶茶品牌推出了第二杯半价的玩法,随后很快,整个茶饮行业都用了这一招。
为什么第二杯半价只存在于茶饮等相似行业?很简单,第二份半价对于餐品玩不通,顾客可以去两家茶饮店排队,买完奶茶再聚首,但无论多少人同行,人们总不能说我们分几个餐厅吃饭吧。由于产品的不同,导致了第二份半价对餐厅是无效的,这一玩法自然也不会被大规模引入餐厅。
PS:这给抄袭者们提了个醒,品类的差异化可能会导致原有的玩法失效。
所以,我们能看到,竞争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单单为了获客。但也不能否认,一旦竞争到了后期,有些竞争玩法确实就是单单为了获客,目的改变了,手段也得改变。以办公室场景为例,七八个人有时候总会点三五家不同的茶饮品牌,这时候,“桶装奶茶”就被推出来了。
有些人质疑,桶装奶茶利润不高,而且还很low,这有啥可执行的呢?
同样的,还是在于竞争,因为桶装奶茶一个人是喝不完的,这款产品需要N多个人一起消耗,品牌意在通过一个产品将N多个顾客的消费习惯以一个超级单品、用超级连接者的身份(点单人)将多个可能的订单串起来。
举个例子,ABCDE五个人只有A喝某个奶茶品牌,但A点了这个品牌的桶装奶茶,这时候,BCDE这四个人就点不了别的奶茶了,他们得帮A消耗这一桶。作为成年人的矫情,其他人总得请回去,如果只有A点的品牌有桶装奶茶,这时候复购就来了。有了复购,说不定客群也会发生相关的迁移。
有一条真理是“被洗脑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同样的,顾客对于某些品牌的消费场景也是只有零次和一次/无数次,通过一个桶装奶茶就能实现一群人的引流,此举还有利润可以拿,品牌方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竞争除此外还有另一种流派,那就是竞合。
在筷玩思维看来,竞合就是表面看起来是竞争但实际却是合作的关系,如店开在相近位置的奈雪和喜茶,两方品牌有时是可以互相引流的。
但是,有些人会说,这不就是商超模式么?
2)、竞合的两种形式:从商超模式到超级文和友模式
顾客要去吃海底捞,结果却去了海底捞隔壁的西贝,这就是商超模式,商超把一大堆筛选过的品牌放在一起,以多品牌战略吸引顾客,让品牌们在其中“自相残杀”、“自负盈亏”。
在这个局中,餐饮品牌作为被邀方,除了努力做到自身强大,此外几乎别无他法,海底捞和西贝近些年都很“焦虑”,它们看到狗不理等老字号的危机历历在目,要是自己产品/模式的更新跟不上顾客喜新厌旧的速度,那么该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焦虑,海底捞、西贝们一边趁着顾客的热度未退加速开店,一边又持续推出新品牌。
我们在市场中可见,城市就那么大,可走的红毯总有尽头,更可怕的是,同一品牌的门店和门店之间也是会有竞争的。在餐饮之外,海底捞集团还拿出了蜀海等餐饮服务解决方案,但蜀海们的成功并不能帮海底捞赢得多少顾客层面的胜算。
这时候,超级文和友模式就出来了,它借鉴了商超的核心,又将之用竞合串起来。超级文和友模式的思维不是让一堆品牌自相残杀,而是以文和友为首的相互竞合、相互成就。
超级文和友筛选了一堆和自己互补且没有直接(品类)竞争的品牌,将顾客和其它筛选过的品牌放入局内,以此反哺自己。以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其邀请了炒螺明、阿婆牛杂等当地极为知名且倍受欢迎的品牌进场,这其实也就是拿当地品牌的文化背景做背书的引流玩法。
理解了突破竞争、开辟竞合玩法的超级文和友模式,此时再看文和友说的餐饮迪士尼愿景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两方的关联。
超级文和友VS迪士尼,文和友的迪士尼路径价值几何?
很多人总是将迪士尼、欢乐谷等游乐场做对比,其实迪士尼并不是游乐场公司而是文化娱乐公司。我们不提迪士尼的整个商业模式,就单从迪士尼游乐场来说,它也不是简单的游乐场景。
迪士尼乐园是全天制文化娱乐服务场景,包含了乐园类游乐场景、水场景、3D玩乐场景、演出/巡游/灯光烟花秀等场景。在玩乐内容之外,迪士尼还集合了餐饮、文创IP等服务及连接内容。其文化逻辑从影视起源,涵盖了大人和小孩的世界观,再落到娱乐场景中。
总结下迪士尼游乐园模式的文化连接:
1)、迪士尼不是一个孤立的游乐场,对于迪士尼,顾客来之前有记忆(知道迪士尼并了解迪士尼的系列内容,影视和朋友圈是主导),来之中有连接(对于带着卡通头套的玩偶人有情感记忆),来之后有着落(有实际场景可供娱乐),且这三方连接可落地到亲子、亲友关系中。
2)、在娱乐场景属性中,迪士尼是一个全天制的玩法,玩什么可能不重要,能玩多久以及玩的多开心才是重点。
3)、更关键在于具体场景选择的多元化与设计感,多元化指的是如果顾客只能玩某一类场景,如只能玩游乐场而没有其它的水场景、演出场景补充的话,这就很不迪士尼了。设计感指的是场景的安排,刚入园的顾客有精力,先从过山车等动态消耗场景开始,下午人们略显疲惫则以3D场景/水场景等半动态玩法做调和,到了晚上则是以烟花/演出/灯光秀作为谢幕。
那么,迪士尼的玩法能否套入餐饮业?目前整个餐饮业也就文和友提出了这个思路,问题是:超级文和友的竞合玩法与迪士尼玩法是否匹配?
我们先从连接端来看,文和友是一个全国连锁网红品牌,除了茶饮、臭豆腐、龙虾馆等品牌集群,文和友还开设了品牌博物馆,在湖南,文和友还整合了笑工场演出秀。
再看消费体验,以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它就是一个大型的涵盖休闲及餐饮服务的打卡地而已,顾客基本是吃一两餐饭、拍拍照片、逛一圈后就离去。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超级文和友收纳进来的品牌多以小吃为主,顾客可以吃一圈小吃再到文和友消费,它做到了让顾客一餐吃N多个品牌的体验。但一餐过后,顾客最多买点文创产品/食品、到处走走之后自行散去。
迪士尼是一家超级百年老店,它涵盖了影视、音乐、住宿、广播、邮轮、游戏、版权等内容,文和友成立至今还未满10周年,两者目前来看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我们也并不能说文和友的迪士尼愿景做的有哪些不足,时间和底蕴是基础限制,但总体而言,目前谈文和友达成迪士尼愿景还为时尚早。
可圈可点的是,超级文和友模式确实将残酷的商超竞争往前推了一步,值得综合体们学习和借鉴。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