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哥本哈根。Amagerbrogade购物街上,有一家名为Wefood的超市,颇具传奇色彩——它的开业典礼不仅吸引了丹麦王妃和食品环境部门大臣到场参加,并且开业仅3周便在Facebook上吸引了3万多名粉丝,一些当地居民专门骑车绕道前往Wefood选购食物。
中国,上海。四川北路上的新海食品商城里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即便是在工作日,也时常能看到拖着简易小拖车在店里购物的消费者,甚至有人专门横穿整个上海市区来新海食品淘货。
虽然所在城市相距10000多公里,但新海食品与Wefood有着一个共同点——售卖临期食品。
Wefood是丹麦第一家临期食品超市,以折扣价售卖即将过期的产品。据悉,为了减少食物浪费,当地一家慈善机构与一些连锁超市、咖啡馆合作,由后者将临近保质期的食物送到Wefood售卖,收入被用于减少贫困国家饥饿人口的慈善事业。
新海食品则是上海一家老牌临期食品折扣店。“天猫超市卖38元一瓶的意大利橄榄油,只卖10元”“天猫超市14元一罐的德国黑啤,10元3罐”……优惠的价格、超高的性价比,使新海食品极受上海爷叔、阿姨们的欢迎。
近几年,如Wefood、新海这样的临期食品店铺突然在全球火爆了起来,与以往只把价格作为卖点的粗暴销售方式不同,它们开始倡导商品的低碳、环保,打出拒绝食物浪费的口号。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超市的消费者不再局限于爱买打折商品的老年群体,年轻人也成了临期食品的消费主力军。
消费理念符合流行趋势,消费群体也具备超强的购买力,表面看,临期食品具备了一门好生意必需的所有外在条件,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遍地开花
玛拾特进口食品折扣店、德力士进口食品折扣店、百特进口食品折扣店……在上海,各类临期进口食品折扣店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到社区、菜市场等人流聚集区。
以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地区的某品牌折扣店为例,2公里内开了2家店,一家位于菜市场旁边,一家位于地铁站附近。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醒目的价格标签、拥挤的过道,据老板介绍,单店日均营业额能够轻松破万。
“饴食货仓”的创始人徐鹏曾公开介绍,饴食货仓自2016年开出第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以来,目前门店已有16家,营业额从50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3900多万元,预计今年还有30%左右的增长。徐鹏将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归结于稳定的顾客群和购买黏性。
略显杂乱的店铺陈列、丰富的SKU,临期食品折扣店的这些硬件“标配”似乎很能满足消费者“淘货”的需求。以合肥银泰城某折扣店为例,14平方米的小店内容纳了300多个SKU,单日营业额能达到万元以上。
零售君的朋友小陈就经常光顾临期食品折扣店。他告诉零售君,逛折扣店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消费方式。“10块2瓶的依云水,喝的是牌子,带出去倍儿有面子。只要不过期,都没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相比保质期,他们或许更关注品牌和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保质期不重要,毕竟是吃进肚子的食物。然而,零售君发现,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通常不会明确标明产品剩余保质期。
相比之下,临期食品特卖电商的做法更为到位。以“好食期”为例,其App上所陈列的商品,全都按照保质期剩余时间动态显示倒计时,并据此调整价格。举例来说:还剩6个月保质期的商品打6折,还剩3个月保质期的打3折……
除了明确列出每一件商品的生产日期,好食期还承诺消费者收到商品的生产日期与购买时显示的一致,否则消费者有权选择退货。
好食期创立于2016年,2018年获得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创始人雷勇在接受零售君的采访时强调:“好食期不同于市面上食品折扣店的低价模式,是一个日期越近越便宜的食品清仓电商平台。”
除了好食期,淘宝、天猫平台上陆续冒出了不少临期食品折扣店。以林涛负责运营的裸价临期特卖店铺为例,4年时间从2颗钻升级为四颗皇冠,林涛明显感觉到,临期食品市场正越来越被消费者关注,“生意越来越好做,90天复购率在63%左右。”
灰色地带
在雷勇看来,食品属于日期敏感型商品,对消费者而言,购买时必须心中有数,精确也意味着严谨和安全。
此前,上市不久的拼多多曾遭遇“临期奶事件”风波。一张“拼多多平台7.5元售卖原价888元贝因美红爱加奶粉”的图片在网络广为流传,引发舆论对拼多多出售假奶粉、过期奶粉的关注。
后经调查,此举是商家的引流手段,主要推广的产品是均价35元左右的贝因美临期奶粉,而同款临期商品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的售价为40元。
对于“临期奶事件”,拼多多新闻发言人井然表示,针对临期婴幼儿奶粉,拼多多将统一标注“临期”字样,实时提示到期时间,以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并在真正保质期到来之前先行下架。
他还呼吁淘宝、京东、天猫等平台,共同商议并制订新的行业处理标准,携手消除电商平台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在国内,临期食品一直处于灰色敏感地带。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而在大众消费意识里,临期约等于过期,因此多数商家更愿意以折扣、尾货等字眼来掩盖食品临期的事实。
那么,临期食品标准定义是什么?按照百度百科,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销售的即是临期食品。
根据中国烟草行业协会数据,在中国共有500万家小超市、百货店、便利店。线下超市和电商平台为了减少库存,不会接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游供应商(涵盖品牌厂商、进口商、经销商)饱受临期食品如何清库存的困扰。
临期商品促销平台善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喆曾对外表示:“食品不应该有临期品,临期品只是资源错配,没有找到适合它的人。”由此看来,信息匹配能够让临期食品变得有价值,而这也印证了临期食品市场是一条刚需赛道。
驶入深水区
遍地都是入局者,生意难做了。
2016年底,林小皓从生鲜赛道转做临期特卖商城“甩甩卖”。最初没有建立供应链时,他从线下折扣店进货放在微信公众号上卖,利用信息差将日均营业额做到4000元左右。
林小皓记得早前还有一些酒水类的供应商找到他们,免费给货,“出个运费钱就能把货拿走,纯赚利润。”
好景不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林小皓明显感觉到临期食品全品类的拿货价提高了。
“好的货会抬价,要抢,以前原价一折不到的货,现在要三折甚至更高。”竞争还表现在对货物的吃销能力上。“在你眼前有一万箱临期货,还有一个月到期,你敢不敢吃,你敢吃那你是不是一万箱都能销掉?”
雷勇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供应商更青睐于大型收货商。以好食期为例,好食期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有2种:第一,和食品集团签订战略性协议,锁定定价体系,凡是清仓食品,好食期全包;第二,小供应商凡是有货,好食期一次性打包买走。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临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