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之下,生鲜之外,还有哪些增长品类值得关注?
一些零售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代替餐饮外卖、渗透消费者餐桌的方便食品。方便食品范畴广泛,既有方便面、螺狮粉、自热食品等传统定义中的即食品类;又有速冻面点、半成品食材等需烹调品类。而便于烹饪食用、卫生健康、方便储存等特点,是上述品类可以抢夺外卖生意的卖点所在。
《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了一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市场的大卖场、社区超市、便利店、线上平台等不同渠道后了解到,方便食品同比2019年增幅明显,且一些毛利率较高、品质感更强的新兴单品正在挤占传统方便面份额。这使其帮助零售商提升综合毛利率、销售额等经营指标。
例如长沙步步高大卖场方便食品销售同比去年增长200%,迄今还保持月均20%-30%的增长幅度;上海绿地G-Super也表示其增长较为明显,会增加门店订量及新品占比;苏宁易购数据显示方便面、螺狮粉在2020年6月至8月间迎来大幅增长;盒马工坊研发的陕西安康方便装魔芋凉皮上市一周全国销量即提升7倍。
这里释放出的信号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由于外卖平台难以正常运转,这为自嗨锅、自热米饭、螺狮粉、半成品食材等方便食品留出了增长空间。而根据业态属性,从选品、供应链、价格带设置等层面做好品类管理,则是零售企业提升销售额的发力方向。
加餐、尝鲜、一人食 分析“对口”客群
零售商要想卖好方便食品,需要对主流客群及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相比较生鲜品类而言,愿意购买方便食品的消费者有着另一个烹饪场景,即不擅长、没时间做饭,或是单纯怕麻烦。他们中不乏两人以上家庭客群,因出于尝鲜、缺时间下厨或是夜宵加餐等需求购买方便食品;同时也有单身人群,主攻“一人食”场景。
上述消费场景此前大多是由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来满足。但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不少消费者转投方便食品阵营,并且在疫情告一段落后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
“今年2月时,顾客是吃不到外卖、买不到菜,才会购买方便食品。但吃一吃就发现,这些方便食品已经不是当初的红烧牛肉面没有肉了,从而持续购买。”一位超市采购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因为方便食品正在从品质、口味、食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升级,并从价格带中切中传统方便面及外卖食品的空白地带。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当前螺狮粉、预制拉面、自热米饭等方便食品的升级方向主要在于配料包及口感。例如某拉面品牌招牌豚骨拉面配料中就有海苔、木耳丝、脆麻笋、芝麻、寿司姜片、葱花、汤底、叉烧肉等食材,可谓“顶配版方便面”。这既是此前方便面为消费者诟病的重点,也能从品质、口味等方面给消费者更好体现,同时提升客单价及毛利率。
目前来看,9元至30元左右是方便食品的主攻价格带,其典型特点是在品质相对一致的情况下,低于外卖堂食,以此抢夺市场。比如说售价12元左右的螺狮粉虽然比方便面贵,但配料丰富,且消费者外出堂食则可达25元以上。而定价30元上下的自嗨锅虽然约等于一人食外卖价格,但相比较火锅来说可谓性价比较高。
加上政府相关部门推动,以及“网红经济”带动,螺狮粉等方便食品即迎来大幅增长。
中共柳州市委副书记梁旭辉曾公开表示,“2015年螺蛳粉产业产值约5亿元,2019年螺蛳粉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30亿元。而预计在2022年,柳州螺蛳粉产业产值将达到300亿元。随着柳州市委、市政府‘双百亿’(袋装螺蛳粉产值超百亿元、原材料等附属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目标和‘六个一’工程实施,螺蛳粉产业将释放出巨大市场发展空间。”
渠道分化、商品分级 考验采购辨识力
虽然方便食品整体处于增长态势,但渠道分化、商品分级也是其典型特点。对于不同区域、分属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来说,如何从选品中提升竞争力,是其分享方便食品增长红利的关键所在。
从渠道分化来看,便利店目前仍以桶装、单只装冲泡类方便食品为主,品牌集中度较高,但近三个月来增幅有所下降。例如南昌有家便利表示其近3个月来,方便面成长趋势为月均10%,螺蛳粉品类持平,自热食品呈明显下降趋势,应与疫情影响减弱有关。
大卖场、标超业态相对更易尝试新兴品类、品牌,对预制食品接受度更高,其中速冻食品增幅明显。这反应在方便食品产业链中,就有三全食品等供应商品牌的业绩增长。据三全食品半年报显示,仅速冻水饺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0.45%。
而线上平台的新品首发、口味尝鲜以及囤货属性更强。拉面说创始人九一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拉面说从创始初期即确立了从线上突围的扩张路径,因为线上渠道覆盖面更广,相比较商超渠道来说具有一定的传播属性。例如消费者在抖音、微博、售后评价等平台中看到拉面说的图片、视频等信息,点击链接下单就能够产生转化。此外,线上能够承载更多的SKU,铺货、替换成本较低,有利于拉面说在试水初期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商品研发、更新、测评效率。”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方便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