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手冲的潮流在全球风靡,但在欧洲,喝手冲的很少,一个城市仅仅会有几家店提供各个产区的单品豆。按照赵源的预估,如果匈牙利有1万家售卖咖啡的场所,可能也就是千分之一的店里有手冲,卖精品咖啡、营造专业。
私下,不少国内从业者很不认同Manner,因为Manner把一杯咖啡的价格拉低,带动了很多10平小店出现(传送门:Manner能成就中国版星巴克吗?),让很多咖啡馆的精品手冲咖啡卖不上价了。
而每每提起麦肯系咖啡、便利店咖啡、茶饮店的咖啡,很多从业者说,“这种也敢叫咖啡?”如果你敢说一句“麦当劳的拿铁不错”,就聊不下去了。
但人民币10元以下的、没那么“专业”的咖啡,才是欧洲市场上最主流的存在。布达佩斯街边小店的菜单,除以43就是人民币
我想起了国内今年大火的“精品速溶”咖啡,三顿半、永璞、时萃、隅田川等品牌迅速崛起,不少精品咖啡馆如鹰集、鱼眼、Seesaw等也开始朝这个渠道发力。
不管是以冻干粉为主的精品速溶,还是冷萃咖啡液,国内目前的技术、包装方式、玩法,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
诚然,冷萃液、冻干粉,风味的损失在所难免。
可对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来说,一杯随时随地,几秒即享的咖啡,就是他们需要的。
我们是不是不应该被所谓的SCA标准束缚?是不是不应该盯着每年咖啡比赛的方式来改菜单?是不是不要太纠结于豆子的得分、萃取的方式?
04
让品鉴的归品鉴,大众的归大众
红酒的发展路径很有参考性:
最开始大家喝红酒,都是进口的,高端奢侈,几百上千上万一瓶。
喝不惯,就掺着雪碧一起喝。后来出现了张裕解百纳,258元6瓶,把价格拉下来了,红酒才逐渐进入普罗大众的生活。但没有人说张裕毁了这个行业,大家喝得起贵的喝贵的,喝不起贵的喝便宜的。
在茶饮领域,从几块一杯的到三四十块一杯的,各个价格带都有,但很少有人说10块以下的奶茶“不专业”,这可能才是奶茶能遍地开花的原因。
水果茶刚火的时候,和传统茶人提起水果茶,他们能骂街。但现在新茶饮让更多年轻人开始了解茶、关注茶,新茶饮甚至开始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谁又能说新茶饮不专业、不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呢?
阿布阿布咖啡馆的老板武钰峰,从业十年,做过10元上下的平价咖啡店,也做过几十元的精品咖啡店。
在他看来,咖啡有三种属性,提神、品鉴和社交。一个贩卖咖啡的商家不可能同时提供三种属性。
提神的咖啡需要便宜,品鉴的咖啡肯定不便宜,社交的咖啡必须要好看。
前两条互斥,提神的不能品鉴,品鉴的不能便宜。“我自己也做过十元咖啡店,也做过精品咖啡店,我觉得商业咖啡和精品咖啡本来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有些精品咖啡的从业者看待商业咖啡有偏见,同样,做商业咖啡的人看待精品咖啡也是片面的。”
上海是中国的咖啡之都,各种有情怀的咖啡馆层出不穷,甚至全国的不少咖啡馆都是在向上海看齐,但这也许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模式。
赵源说,他更关心国内的中小城市,人们一年的咖啡饮用量多少?是不是要捏着鼻子喝?他们才是真正广阔的中国咖啡市场。
05
中小城市才是真正广阔的中国咖啡市场
在大众认可的范围内。第一衡量标准是价格。第二衡量标准才是品质。
精益求精的独立咖啡馆,应该存在;但国内更缺少的,是全民的咖啡普及性的推广。
好像金字塔,有一个坚实的下层基础,上层市场才能做好。
平价咖啡市场,期待更多大玩家
客观地说,平价咖啡这条路,独立精品咖啡馆很难走。独立咖啡馆成本高,出杯量有上限,如果一味走低价,盈利都是问题。盲目降价,会搅乱竞争秩序,小店生存更艰难。
越是平价的、低端的市场,越需要大资本入驻,有绝对的实力,才能玩得好。
大玩家入场,能重塑整个供应体系,把规模做大,把普及做好。一杯广义上“好喝不贵”的咖啡,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
在三四五六线的中国,咖啡几乎还是个空白,或许他们不喝咖啡,不代表他们不愿尝试,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出现适合他们的店。
最终,只有做平价咖啡的,真正把大众的年饮用量提上来,才是最重要的。做到这一点,精品咖啡才能站得稳,做得大,走得远。
这条路,可以先从撤销鄙视链,让咖啡更包容开始。
(来源:咖门 国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