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当人们开始担心零售的食物是否携带病毒时,一个沉睡已久的百亿美元市场或许有望复苏。
狼来了的故事
在国内,食品溯源更像是个狼来了的故事—— 一直被提起,却从未被重视。然而,从三文鱼到厄瓜多尔白虾,把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以此前被检测出带有新冠病毒的冻南美白虾为例。国内的进口海鲜市场变成了罗生门——有海鲜商称: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厄瓜多尔白虾都是国内养殖,装进定制的包装盒,再贴上进口标签;随即,又有海鲜商坚持,70%的冻白虾是进口虾,只是产地并非南美。“哪有国产的,相同品种规格的冻白虾,东南亚的养殖成本低,价格也低,个大、易加工。”
国产还是进口?南美白虾扑朔迷离的身份背后,是国内的食品溯源之困。
2001年,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
按照该体系,一只白虾从渔船出驶、捕捞、到港包装、储运、销售,直到上餐桌,所有的信息都应该被记录和有效监控,一旦出现问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顺向追踪”或者“逆向回溯”。
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的海鲜生产商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建立了追溯体系。除了相关部门监管不严、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外,关键原因在于成本过高,行业内没有行业内没有形成追溯食品来源的有效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海鲜市场,一般采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或生物标志,将这些标签贴在食品外包装上,与数据中心进行信息互通。系统就能对某一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和追溯,将采集的信息提交到该环节的数据库中。在回溯时,只要通过扫描标签号,就能找到产品在这些环节的信息。”一位从事追溯技术开发的相关人士告诉零售君。
相比普通农产品,水产品的溯源难度更大。水产品涉及水产养殖、捕捞、加工、冷藏,从渔场到消费者,中间涵盖的供应链各环节复杂且长,最终需要记录和保存的信息量非常大。传统条形码的容量不够,只能使用RFID标签技术,但RFID的成本不低。
“RFID标签分为两种,一种是标签里装有芯片,不需要依靠人力,食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会主动实时向数据中心传输位置、温度等信息,均价在30元左右。一种则不带有芯片,需要人工输入食物流转信息,均价在1元。”上述这位人士介绍,这仅仅是标签成本。
“这部分成本谁来出?”不仅是水产市场,湖南一家冰糖橙种植业的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尽管食品追溯规则建立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业内依然没有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体系,溯源方式五花八门,很难在消费市场产生应有的效应,消费者不熟悉,不信任,自然也不会为“食品追溯”而额外增加的成本买单。
因此,食品追溯行业依然处境尴尬。
管仓的管不到车
管仓的管不到车,是食品追溯行业的终极难题。
据了解,目前在食品溯源行业,生产、运输环节都是割裂的,比如生产端只能监测生产数据,运输过程中负责冷链的团队也只能监测冷链的环节,依然没有一套完备的方案,能把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的信息监测整合起来,从而掌握背后完整数据。
以农贸市场为例,多数农贸市场存储农产品的数据仍依赖于台帐或统一的中央数据库,系统追溯大多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没有“下游销售”数据信息,且多数市场没有面向商户的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无法有效管理供应链以及食品安全的溯源。
根据零售君查阅了各地针对食品质量溯源的规定,目前,各地方建有自己的体系,仅农产品追溯系统就有农垦系统,北京系统、南京系统,种植业系统几个系统,上海提出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南京则启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
这些自成一体的食品溯源管理系统,就像一座座孤岛,很难真正监管到位。
“现在食品溯源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没有一个低成本的手段实现全程主动式的上报和监测。”纵行科技的负责人告诉零售君。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食品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