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不起房租跑路的店主也大有人在。4月,一家物业公司约刘修虎和曹志伟去看店:由于店主欠租跑路,这里已经停电很久,店里黑灯瞎火,一开门就有异味扑面而来。他们查看厨房设备时发现,冰箱内壁斑斑点点都是黑色的蛆虫,里面的冻货已经全部腐烂。
曹志伟胃里一阵翻涌,赶忙跑到门口呕吐,现在说起来都心有余悸。
商业广场是餐饮店的聚集区,疫情期间也成了“关店重灾区”。白天商场冷清,服务人员比顾客都多;晚上的商场,有人拆店,有人卸货,还有不少新商户入场装修,比白天都热闹。经常去拆店的一些商业广场,物业和他们都混熟了,会主动介绍生意。
租赁合同是被店主“吐槽”最多的点。很多商场与租户一般签较长期的合同,提前关店属于违约,押金概不退还,关店时还需要恢复毛坯状。所以,餐饮店倒闭后净身出户不算,还得花一笔不小的费用“清场”。
曹志伟说,因为涉及污水排放、管线铺设等,餐饮店还会在毛坯上加不少东西。比如拆一个300平方米的店,人工、设备、垃圾费等,七七八八算下来起码得8万块。
有的商家打小算盘:自己已经赔了很多,设备也卖不上价,又得花钱复原,还拿不到押金,何苦耗在这里,干脆把物业“拉黑”一走了之。铁打的商场流水的店,对于商场来说,商户交的押金足够覆盖恢复毛坯的费用了。
有的商家按规定离场,也遇到很多烦心事。上海陈女士开在外滩商场的甜品店,年前就倒闭了,直到4月份才约人清理店面。她回店取设备时,保安拦在货梯口坚持要出门单,但物业下午五点半就下班了,要办出门单得改天再来。
她抱怨“入驻时笑脸相迎,走人时百般刁难”。一个个的申请单、一次次的“等通知”,把她整得晕头转向,凡是涉及退费,没有小半年根本搞不定。在这些商家看来,和商场签的几十页合同全是套路,只有倒闭时才能看明白。
刘修虎崇尚契约精神,他认为不能用“病毒无情、房东有爱”进行道德绑架,即便有些商家觉得协议内容不公平,但双方自愿签了白纸黑字的条款,就应该执行。
他们经常遇到同一家门面拆几次,每次拆的时侯,下一家都跃跃欲试准备进场。他们感慨之余,只能心里默默祝福“新人”好运。
看似没门槛,进门之后全是槛
曹志伟15岁就南下深圳打工,从月工资500元的服务员干起,送外卖、当领班,做过供应商代理,在餐饮业兜兜转转15年,一直梦想着有一家自己的餐馆。虽然也积累了一些资本,丰富的从业经验,反而让他始终怯场。
没想到做设备回收后,他亲手拆的第二家店,就是曾经的“东家”。认识了七八年的老板,叫自己去拆曾经上班的地方,曹志伟心里很不是滋味。
餐饮业看似没门槛,其实进门之后全是槛,竞争还异常激烈。无数细小环节,例如宣传营销、人员配比、品类特色、价格优势、标准化、出餐率、翻台率等等,没有一处不需要操心。
徐俊星作为一个从金融跨行餐饮的创业者,对这点感受颇深。
他是一个“细节控”,以匠人精神虔诚地对待每一碗饭:曾为寻找理想的肉鸡跑遍沿海几个省份,没钱请配送就自己一趟趟跑养殖场;为了感受不同地方的饮食特色,愣将“蜜月之旅”改成“美食之旅”,甚至一天尝十几家海南鸡饭,吃出了“工伤”——体重单月飙涨20多斤;为了找到最对味儿的酱油,专门去生产厂家“追根溯源”……
借债盘下这家半死不活的小店,两年半的时间里,执着于顾客体验的徐俊星,让小店不知不觉中登上了宁波“粤菜评价榜第1名”,不少食客慕名来“打卡”。
徐俊星很喜欢电影《喜剧之王》,他觉得自己对细节的追求,如同周星驰苦读《演员的自我修养》,在耐心的积淀之后一定会迎来曙光。
他的小店只有不到十张桌子,每天却能接待130桌食客,排队等位是常态,但他目前没有开分店的打算,“把我这边的一整套照搬过去,不见得能把店开好。”
相比之下,萧礼晨生意做得更大,也有过曾经的辉煌。回忆近十几年的餐饮从业经验,40岁的萧礼晨五味杂陈。
20年前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萧礼晨一边做设计一边入行餐饮。2004年他在望京主打海鲜,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继续滚动发展,最近几年陆陆续续开了七八家社区店。
他对记者说,“生意人追逐利润的冲动是本性。”这些社区店的盈利能力未达预期,而 2019年重回望京开店的这次尝试,把之前的收益大部分“梭哈”了。
反思整个运营过程,他并没把倒闭的责任全推给疫情,它只是让问题提前暴露了而已。
萧礼晨认为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是原因之一,以他的海鲜小馆为例,2004年,一份鲍汁捞饭卖88元,厨师长月工资才2000元,整个店毛利率不会低于85%;对比现在,一份鲍汁捞饭只卖18元,而没有1万元的月工资是请不到厨师长的。
定位失误也给了小店致命一击。去年开业前,他花了5个月的时间选址,总觉得望京SOHO“每天好多人,每家餐厅都满满的”,这样的人流量怎么可能不挣钱?开业后,每天确实有很多人在排队,他也干得精疲力尽,但最初设想的“高端写字楼=高消费场所”的等式并不成立,日营业额连预期的一半都达不到。
苦苦挣扎了8个月,萧礼晨见证了许多餐厅的来来去去,自己也难以走出“先逼死同行,再搞死自己”的价格战怪圈。
尤其疫情之后,一些餐饮店的短板暴露明显,有的企业已经在用短视频、直播带外卖了,有的店才开始涉足外卖;有的店员工餐订单忙不完,有的店还在门口发传单招揽散客,萧礼晨苦笑着说:“错过了发展趋势,好比别人已经在用导弹了,你还在苦练射箭。”政策、客户、技术、资本,都在重塑竞争规则和实力格局,没有做好准备就冒失进场,只会摔得头破血流。
这个行业再生能力很强大
飞速发展的餐饮业仍在吸引众多创业者入场,但创业成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据行业数据,国内餐饮店平均寿命不到1年半,2017年新增的311万家餐饮店中,2018年倒闭了285万家,占比超9成。
这种行业的新陈代谢,做设备回收的人感受很深。
疫情这段时间,刘宏兵确实收了不少设备,但根本不够卖。在他看来,每年都有大量的餐馆关门,他们的倒闭是零散、无声的,“关店潮”只是提前且集中地将问题暴露了,必然对应的“开店潮”也只是时间问题。
曹志伟笑称自己,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客户。他的微信好友申请里,连续翻好几页都是还没来得及添加的“新朋友”。他说这些都是来买货的,有的老板性子急,直接开着货车来仓库挑设备,还有人来时给他带几只老母鸡。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虽然当年做羊肉供应商亏过四十多万,曹志伟对餐饮业依然热情不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收入规模达4.67万亿元。以1978年为基点,突破第一个万亿历时28年;从3万亿到4万亿,只用了3年,且仍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王薇薇坚信,在非标准化特征如此明显的餐饮业,标准化反而是大势所趋。她将通信工程的标准化理念注入对菜品的管理,比如说卤肉,就是三十多种调料的复合呈现,“我们每个门店的卤肉味道一致,用通信术语讲,就是把模拟的过程数字化。”疫情期间不能营业,她反而更潜下心去优化各种香料的配比。
“现阶段的餐饮注定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王薇薇从2012年开始,为门店做基础建设,建立了初级的供应链,“发展到现在,不仅可以给很多餐饮门店做供应,也控制了自己门店的品质和成本,这也是我们能经受住疫情风波的法宝之一。”
刘修虎说,“越做越大的餐饮企业都有共同特征:潜心提高客户体验。炒作、营销、靠各种‘玩法’开的店,只是借了餐饮的名头,消费者也就看个热闹。”大公司都是靠长期战略致胜的,一些大型餐饮集团早就在布局私域流量,开发自己的小程序,主动培养消费者线上点餐,提前做了用户线上化。
早在三月份的时候,刘修虎注意到有一些“后知后觉”的餐饮公司,也开始招聘“私域流量运营主管”,而一些仍旧“不知不觉”的企业,总在依据固有经验,试图“用战术性的努力,来弥补战略上的不足”。
萧礼晨有着很执着的态度,他将人生看做一场拳击赛,“要有强烈的求生欲,更要有强大的抗击打能力。”餐饮业天然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他也一直有着重新做餐饮的打算,目前只是暂时休息。
他建议那些想从事餐饮业的“小白”,不要仅做浮于表面的认知,先去找一家餐馆应聘打工,把很多普通消费者平时无法看到的问题都看透了,再决定要不要做。
刘宏兵很坚定地要在设备回收行业继续深耕下去。毕竟这是一个冷门行业,做好了利润很可观。2019年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报中,预计2020年餐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五万亿元,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注定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慢,“就好比在餐饮这场淘金热中,大家都奔着金矿去了,我就做那个在渡口摆渡的人吧!”(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刘婧宇)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