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众机械》杂志上提出:“50年后,我们将不再为了吃鸡胸肉或鸡翅,而愚蠢地养一只鸡,我们会利用培养液,培育出这些食物。”这个言论让他成了最早提出人造肉概念的人。不过,50年后的80年代,丘吉尔的人造肉设想依然是科幻式的空想,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
最近,国内人造肉真是红得发紫,不但几个涉及相关概念的股票一路飙升,而且各大品牌纷纷推出人造肉产品,引来用户疯抢。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商界大佬,也是人造肉的积极倡导者,他们还拿出真金白银投资相关企业。人造肉里里外外似乎都透露着市场风口的气息,甚至有人说10年前错过了互联网,现在不能错过人造肉了。
不过也有专家发来预警说:“这是一场资本游戏,人造肉就是个伪命题。”到底谁说的有道理?本文对人造肉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以探求这场喧嚣背后的真相。
人造肉:老瓶装新酒
《圣经》说上帝按自已的样子造了人。此后,人开始用各种方法造出全世界,努力将自己变成上帝的样子。人的创造力的确惊人,人类不断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这个世界进行优化和改良。我们改良出了更多产的粮食作物,驯化出对人类更友好、高产的动物,创造着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人类也没有停止过“制造”自己。从人类第一个人体器官的培养液培养开始,人们开始尝试将这种技术运用到食品领域,人造肉的实践也就此展开。
近来,随着全球原油价格大幅跌落,市场避险情绪严重,人造肉板块开启了一场逆风翻盘的操作。4月22日,人造肉概念股逆势大涨,丰乐种业、双塔食品涨停,京粮控股、农发种业涨幅均超9%。5月6日,在A股超千股跌停的情况下,人造肉概念股依然逆势狂飙。
跟人造皮包、人造皮鞋带给人们的低端产品印象不同,人造肉概念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西方血统的高端感。
2013年,比尔盖茨吃了一口Beyond Meat生产的人造鸡肉卷,便成为了“人造肉”的头号鼓吹者,开始不断公开为人造肉站台。一年后,李嘉诚品尝了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牛肉汉堡,也被成功圈粉。此后,谷歌的谢尔盖·布林、维珍的理查德·布兰森以及PayPal的彼得·泰尔,还有些影视明星,也持币入坑,掀起了一股“人造肉”投资热风。
这个让资本大佬们痴迷的人造肉,到底长什么样?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人造肉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人造肉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试管肉,就是提取了动物干细胞之后,在试管和培养液中生长出来的“真肉”。不过,这种肉的成本高到令人难以想象。
2013年,世界首个“试管汉堡”在英国制成。这个汉堡由3000个米粒大小的人造肉制作而成,耗费33万美元。有幸“尝鲜”的是奥地利美食家汉妮·鲁兹尔和齐希·舍恩瓦尔德,“接近肉,但不是那么接近”,这是他吃过之后的感受。这个天价的人造肉汉堡,由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买单”。
这种肉想要被推向大众市场,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生产过程必须高效,能比肩养殖猪牛羊的效率;二是味道和口感必须与现有肉类一模一样,否则无法被消费者认同为“肉”。从美食家的评论不难看出,它的味道和口感要比肩真肉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对人造肉而言,更大的挑战是效率和成本方面的。
比尔盖茨和李嘉诚吃的其实是另外一种人造肉。它是用植物(大豆、豌豆等)通过配比组合而成的“假肉”,也就是植物肉。
根据Egbert和Borders报道,植物性肉包含:水(50%~80%)、纹理植物蛋白(10%~25%)、无纹理蛋白(4%~20%)、脂肪(0%~15%)、调味剂(3%~10%)、结合剂(1%~5%)和着色剂(0%~0.5%)。一般认为素肉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化学家波耶用豆粕制造素肉,1953年,他取得了发明专利。
很多中国人看到这里,或许禁不住要笑出声了。估计很多人,还对小时候吃过的“唐僧肉”记忆犹新。中国人吃素肉的历史,甚至要几倍于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年,大臣陶谷在他的《清异录》中,记载了以豆制品为原料,以素仿荤的饮食文化。不过要说素肉的高光时刻,确实还是一年前。
2019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63%,此后股价一度冲高到239.71美元。新兴产业前期跑马圈,技术研发投入、分销店的铺设,让其上市前三年持续亏损——2016年亏损2515万美元、2017年亏损3038万美元、2018年亏损2988.60万美元,但市场还是很买单。
“人造肉”的市场表现,招来各路食品与餐饮行业巨头的关注。专注人造肉的Impossible Foods以及Memphis Meats公司虽未上市,但均获得了大额融资。传统肉类公司也通过投资等方式进入该行业,包括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和泰森食品公司等巨头。雀巢也于2018年6月设立植物基食品领域的Garden Gourmet品牌。素肉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在市场上熠熠生辉。它跟我们之前吃的那些素肉“划清了界限”,带着西方的洋气感与科技感重生。
人造肉的大多数企业仍然以大豆蛋白作为底料,极少数企业如美国的Beyond Meat和法国的Toreos采用了豆类蛋白分离物作为底料,然后添加椰子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来改善风味。有些企业还提取了植物中的血红素来模拟肉中鲜腥和焦糖化的香气,并为成品带来类肉的色泽,另外添加魔芋胶、黄原胶、阿拉伯树胶等,使其以假乱真。
人造肉:想说爱你不容易
人造肉的未来市场还是被看好的。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表示,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将稳步增长,将从2018年的43.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0亿美元,2022年将超60亿,到2023年将达到64.3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8%以上。
这片蓝海市场吸引了众多品牌加入。以2019年5月,美国人造肉创业公司Beyond Meat成功上市作为开端,麦当劳、赛百味等品牌纷纷推出属于自己的人造肉食品。
大品牌加入除了利益因素,还有对人类未来和命运的关心。以前中国的饮食结构中,肉类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很多人对肉的需求逐渐提升。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已经是无肉不欢。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到2050年,人们对肉类的需求将会增加约70%。
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接近100亿。消费者并不愿意减少对肉类的消费,为支撑百亿人口对肉类的需求,有可能消耗过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加剧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
从上图不难看出,生产每千克大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2千克,牛肉是其60倍为12千克,羊肉、猪肉、鸡肉分别为6、1.7、1.2千克。每千克大豆所需水分为0.8立方米,牛肉是其5倍为4立方米,羊肉、猪肉、鸡肉分别为2.6、1.6、0.9立方米。每千克大豆对土地的使用量为0.1平方米,牛肉和羊肉为其102倍,即10.2平方米,猪肉、鸡肉分别为1.6、0.9平方米。这也是日常生活中牛羊肉卖得比较贵的原因。
除了环境不友好,肉类的安全,也不断因为各种疾病,让市场进入警戒状态。而且这些肉类的价格波动也很大。最近大家感触最为强烈的,应该是猪肉价格的波动,很多网友都呼喊自己吃不起猪肉了。除了疾病之外,由于生猪的生产没有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80%的散户养殖很容易形成盲目的生产扩张或退出,从而引来价格波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豆制品为主的“人造肉”,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式。
如果可以成功使用豆类,造出肉的口感,不但对环境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而且也相当于为肉类市场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而且,人造肉含水量低,便于长期贮存和远距离运输,对工业制造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
但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每个人对肉的喜好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对人造肉比较一致的评价是,“跟真肉不一样”。要百分百还原肉的味道和口感,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到,很多“肉”带着豆子的味道。另外,人造肉是否绝对安全,目前并没有一个精确的结论。而且作为合成肉,这里面涉及的原料非常多,让产品安全隐患很大。很多人也并不想拿自己的身体当小白鼠,尝鲜之后销量增长是否可持续,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这种假肉不仅没有真肉的口感,在安全和安心的心理因素层面也不占优势。但是它的价格却非常高傲。大豆类人造肉的价格比同类肉价贵20%-50%。味道没有真肉好,价格还这么高,人造肉哪来的底气挑战真肉的地位?
共2 页 [1] [2]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