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便利店调整节奏
但本土化趋势不可逆
《第三只眼看零售》:去年开始,7-11、罗森等外资便利店加速了在国内市场的布局,特别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有一个“下沉”的动作在里面,今年这些企业还是保持去年的节奏吗?还是会调整策略?
王洪涛:它们的战略应该不会因为疫情而调整,节奏上可能会相对放缓一点,但是他们应该还会继续走这条本土化的路。两大外资品牌走的区域合作模式,是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或者十几年的等待之后,找到的一种可行的本土化策略。从细节上看,具体的个案成功还要看双方融合的程度和各自的投入的资源情况。但从大趋势来看,这种合作是没有问题的。据我所知,外资便利店品牌依然还在积极寻找区域合作伙伴。
《第三只眼看零售》:业内有一个判断是,疫情会让消费者购物行为发生变化。基于这种判断,疫情对便利店的单店模型或者盈利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王洪涛:后疫情时期,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可选择的购物渠道更加丰富、多元、便捷。在这种背景之下,便利店必须要做出应对和调整。如何让店内的商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如何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充品类;社区型便利店是否要增加生鲜品类;写字楼商圈的店铺是不是要加强鲜食经营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便利店经营者重新作出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变化速度非常快,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随时应需而变,切忌固守过去成功的模式。
《第三只眼看零售》:在消费信心层面,超市业态5月份开始出现拐点,增幅放缓或者出现同比下降,有业内人士担心疫情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后半年不确定性较大。便利店业态的销售情况如何?也会有如此的担忧吗?
王洪涛:相对于超市来说,便利店的波动会小一些。在疫情期间,便利店没有出现订单爆增的情况,所以便利店的销售环比会比较平稳。当然,大家一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第三只眼看零售》:这次疫情对你本人产生哪些触动?它让你对便利店行业形成哪些新的想法?
王洪涛:最大的触动就是,企业其实有时候和一个人一样,意外来临的时候,生命显得很脆弱。便利店,特别是本土的便利店,一定要接地气,投入和产出要成正比,控制成本非常重要。
《第三只眼看零售》:这其实是企业家如何认知不确定性的问题,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样的见解?
王洪涛:要从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消费者在这儿呢,写字楼在这儿呢,居民楼也在这儿呢,消费者要吃要喝的,这些是没有改变的。不要把自己陷入对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而是要把精力投入到确定性的事情当中去。
便利店的未来
理性发展,合理增长,上市不是主流
《第三只眼看零售》:2019年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便利店数量目前是13万家。你认为中国便利店未来能够达到多少家的规模?未来有多大的空间和增量?
王洪涛:未来中国便利店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会是一个合理的、符合市场特征的发展的速度,不会出现暴增的情况,但会持续增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连锁百强表”数据,去年便利店销售增幅为16.5%,是几大业态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业态。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台湾地区的便利店市场基本饱和,这些年大数没怎么变化。日本便利店调整几年,又增长一下,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便利店数量还没有完全饱和。日本尚且如此,中国市场就更加广阔了。
《第三只眼看零售》:这几年涌现出一些便利店新秀,他们的创始人都有丰富的便利店从业经历,并且获得了资本的投入,发展很迅速,比如合肥的邻几、南昌的有家等,你怎么看这些“新秀”的优劣势和未来的前景?
王洪涛:我比较看好他们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有资本加持,也要勒紧腰带过日子,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钱不能乱花,要有节奏的投入。这些企业要有一个合理的盈利期限,不能一直投入,否则后续融资一旦无法跟进,企业就要出问题。
《第三只眼看零售》:国内零售业态中,百货、超市业态的上市比较多,而便利店业态的上市公司极少,这是为什么?目前有哪些便利店企业准备上市中?
王洪涛:便利店还是个小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整体都不够大,上市公司少是正常的,我相信未来上市的便利店企业也不会多。而目前,筹备上市的便利店企业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认为,上市应该不是现阶段大部分便利店企业考虑的重点。
《第三只眼看零售》:从长远来看,中国便利店未来会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王洪涛:行业格局方面,外资品牌会以区域合作为主要方式,布局全国;以美宜佳为代表的本土巨头会由南向北,然后全国扩张;区域品牌会更加聚焦省级市场的深耕。总体而言,特许加盟是便利店品牌突破店数瓶颈的有效方式。
来源: 第三只眼看零售 赵向阳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