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3年开出1500家门店 便利蜂“蜂拥而来”

  此外,经加热完成的菜品,必须第一时间使用探针式测温计测量其中心温度,如果小于80℃,需要再加热15-20秒;完成后,菜品将陈列在内置85℃温水保温柜中,保证它们的温度维持在65℃。

  只有将这些标准量化,才能保证顾客吃到口味一致的菜品,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

  最后,在定价上,便利蜂也是交由算法决定。通过研究价格和销量的变动曲线,系统会给出每个时间段最合适的价格,根据反馈不断改动、优化。最终结果就是某些单品的价格低得惊人,但最后利润上却比以前更高。

  这样的一套“万能”的算法,是1000多位便利蜂技术人员齐心协力搭建的。而事实证明,便利蜂的付出没有白费,算法确实在店铺经营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技术的归技术,人的归人

  智能零售的支持者常常会陷入一种“唯技术论”的误区,认为便利店的最终形态一定是去人工化的。但就目前看来,无人便利店的效益并不好,无数“玩家”在烧光钱后只能“退出游戏”。

  而便利蜂的特点就在于,它做到了技术和人的平衡,没有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我们能看到,便利蜂里的收银环节是由消费者自行完成的,但依然配备了店员帮忙。虽然在初期便利蜂承受了机器和人工的双重成本,但一旦完成了对用户的教育,后续的成本将直线下降。

  而在收银以外的地方,便利蜂与全家、7-11没有太大的区别,点餐、拿货有专人负责,人工服务的便捷性依然能享受到。

  便利蜂这么做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此一来在客流量较大的时间段,只买一两件商品的顾客就不必和点餐的顾客占用同一个柜台,结账速度便大大提高,用户体验也直线上升。

  是的,数字与温度并不矛盾。人们发展技术,是为了优化流程以减轻人的负担,而不是为了取代人工。

  同时,真人的某些优点也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比如有的人去便利店并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问路。便利店不应该只局限于商业上的便利,而应该落实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对店员的培养也是便利蜂优化措施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便利蜂甚至还做过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给员工发了一张数学考卷。

  这套卷子上的题目,基本都和店铺运营相关。便利蜂希望员工成为并肩战斗在智能零售战场上的伙伴,而不是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否则与“无人零售”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人的便利店,谈不上真正的便利。

  来源: 电商之家 赵云合

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蜂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