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15亿美金,便利蜂后来居上
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便利店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便利店行业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了约15%,不少一线城市的便利店头部品牌都开始闭店。
然而,在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也有便利店逆市而行。它们不但没有被拖垮,而且随着疫情的好转迅速恢复状态,甚至进一步扩张。其中的代表,就是最近的后起之秀“便利蜂”。
便利蜂,创立于2017年2月,以24小时新型便利店为主体,用三年多的时间在全国20个城市开设了1500多家门店。与之相比,“便利店三巨头”之一的全家用16年也只开了2500多家店,其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便利蜂盈利的本事也令人称奇。一般来说,一家便利店从开业到盈利至少要花7年的时间营运,但便利蜂却只用了三年就在北京地区实现盈利,实属业界少有。
便利蜂傲人的成绩使它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便利蜂于2017和2018年获得过两轮融资,总金额达5.56亿美元。近日有消息称,便利蜂已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达15亿美元。
很显然,势头强劲的便利蜂不可能满足于当前的1500家门店,据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内部规划,由于原目标提前完成,便利蜂已将未来3年的门店目标数上调至1万家,并于今年内实现全面盈利。
如此来看,便利蜂真的要像蜂群一样,飞舞于全国的各个角落了。
机智的蜜蜂,算法的力量
便利蜂不仅在开店速度上如蜜蜂般迅捷,他还拥有强如蜜蜂的“数学能力”。
你可能不知道,蜜蜂虽然没有学过镶嵌理论,但它们却会构筑正六边形的蜂巢,而正六边形是同等材料下围出空间最大的一种形状。可以说从人的角度看,它们是不折不扣的“数学高手”。
而便利蜂则与蜜蜂一样精于计算,它的过人之处在于对智能算法应用上。便利蜂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与其看重算法密不可分。
首先,在选品上,便利蜂以算法绝对的理性主义代替了人的经验主义。传统的便利店为了让货架摆放更合理,不惜花重金聘请专业人士指导,乃至放权于店长。
但人终究是感性的动物,总会凭借主观判断作出取舍,所以结果往往不是最佳的。而便利蜂则是把货架全权交给了算法,早餐上新什么样的包子,荤素如何分配,临期产品放哪……通通由系统决定。
便利蜂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0个最有经验的7-11店长,拿着所有数据工作一周,把一个店铺的商品SKU减少10%;结果显示销量隔日跌了5%。复原让计算机选择,同样减少10%SKU,销量隔日只下降了0.7%。
正所谓“数据不会说谎”,算法基于客观事实判断,能发现人类的认知盲区内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由此让便利店货架的摆放最为合理。
然后,在制作上,便利蜂用量化标准减少了不确定性。便利蜂没有少许、适量这些模糊的词汇,制作菜品的所有配方都要无比精确。
比如一道简单的关东煮,配料变动起来是这样的:汤汁的颜色下调15%,盐度降低15%,鲜度提升15%,配比量精确到0.1克,补汤稀释后盐度精确到0.01%……至于怎么变,算法会根据当天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