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图可见,大卖场是以一站式购齐为基本定位,追求成本、效率领先的规模化盈利模式;而食品超市是以满足消费者一日三餐为基本诉求,强化生鲜食品经营的差异化盈利模型。
前者是工业思维,核心是大而全、基本款,以规模化致胜;后者是商业思维,核心是小而精、强生鲜,以差异化致胜。
从一些经营指标来看,大卖场一旦开成功,它的盈利能力远远强于食品超市,其客单价、客流量,甚至租金收益要强于食品超市。
但大卖场的弊端在于,它不如食品超市灵活,在网点选址、商品结构调整等方面不占优势,也更容易受到电商冲击。
大卖场小型化的难点也在于它的盈利模型,大卖场的优势在于一站式购齐,在于商品的齐全,它首先面积要够大,这样才能容纳更多SKU、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带动外租区收益。以大润发为例,它去年盈利49亿元,而它的租金收入就达到了41亿元,而且这些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大卖场模式也曾经一度被称为地产模式,而要将门店数压缩至5000平方米,甚至是3000平方米,那么它传统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意味着,它就要开发一套新的商业模型了,这将是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打法。
“最难的在于商品结构的调整,要将数万支SKU砍成不到一万支,拿掉哪一块都意味着业绩的下滑,背后牵扯复杂的利益,而外资大卖场往往都是集权化管理,这样操作难度太大”。一位零售业高管分析称。
不过,从业态发展的方向来看,大卖场向食品超市转型也是大势所趋。日本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我们或可借鉴。
日本零售研究专家李雪表示,综合超市(类似于国内大卖场业态)在1960年代迅速发展,通过低价、多品类、一站式购物和连锁化运营等手法不断扩大规模,引领了第一次流通革新。然而,在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低成长期后,综合超市发展开始放缓。相反,食品超市在197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尤其在1991年,食品超市的销售总额首次超过综合超市。到2007年,食品超市的行业规模达到177063亿日元,而综合超市则缩小到了74467亿日元。
眼下,包括大润发、沃尔玛、卜蜂莲花在内的大卖场企业都在尝试小型化业态,向食品超市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卖场企业转型成功,其核心还是要破除原有的大卖场思维,以食品超市的经营逻辑来经营小型门店。正所谓不破不立。
来源: 第三只眼看零售 赵向阳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大卖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