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对于MOTOROLA而言,它还注视着如今的数码市场,一直等待着属于它的春暖花开。
说了诺基亚、摩托罗拉,必然不能遗忘索尼爱立信。
这应当是当年不少90后的入手的第一部智能手机了。虽然如今索尼还在数码领域占据着它的市场地位,但曾经联合爱立信在手机领域单打独斗的索尼,却未能逃过产品的失利。
当然,还有HTC"火腿肠",当年也算是一个非常时髦小众的手机品牌;
受到年轻女性群体喜爱的LG,当年的"巧克力"系列风靡一时;
我还曾经亲眼见证过同事那部一个月超长待机的阿尔卡特;
全键盘手机黑莓,因有不少海外ins博主的带货,也曾让这一品牌走在数码科技产品的前沿。
从个人视角而言,上述品牌非常像如今的OPPO、VIVO——产品托底,颜值比拼。
只不过时代背景的不同,手机开发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没落,确实也给市场带来了一些警醒,走明星带货固然重要,但产品本身不断创新才是品牌持续发展的良药。
除了这些进口的手机品牌外,在诺基亚年代,还出现了一系列国产手机品牌,分食着消费市场,它们多数如今沦为了代工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包括曾经邀请到刘德华代言的金立手机;
请到李玟代言的“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岛,曾在2003年销量突破1000万部,超过摩托罗拉、诺基亚,成为当时手机市场的冠军;
早期做黑白电视、VCD,后转型涉足手机领域的厦新,曾经采用和弦铃声,内外双屏折叠的夏新A8也创造过销售奇迹。
02 餐饮类代表
凉茶大战获利者是谁?
第一批走进商场的餐饮渐被淘汰
1993年,一个由3000万元巨款起家的集团做出了一个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饮料品牌。
这个饮料集团没有选择常见的果汁或碳酸饮料品类,而是在中国最传统的饮料上做文章,创造性的研发出了“冰茶”品类,广受欢迎的茶饮料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铺遍全国。
然而,这场成功仿佛昙花一现,2001年,这一轮冉冉初升的“旭日”,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陨落。
这就是旭日升。
2001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跌至30%,市场销售额也从高峰时的30亿元降到不足20亿元。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铺货。
昔日风光无限“旭日”,渐渐定格在了人们的回忆之中。
关于凉茶,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品牌,那就是和其正。
“当年加多宝和王老吉大战三百回合,搞垮了一个叫做和其正的凉茶。“这大概是人们对于和其正仅存的一点印象了。
2011年,在加多宝和王老吉商标权之争打得异常火热时,达利园旗下的“和其正”靠瓶装包装从加多宝手中抢占了一席之地,对其而言,“王加”之争是一次难得的上位机会。
但似乎,因为这场战役,让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名声越来越大,消费者的选择也依然停留在两者之间,虽然广告语从“怕上火喝王老吉”变成了“正宗凉茶,加多宝出品”,但想要争夺一席之地的和其正并为获取到自己想要的名利,而在凉茶领域,似乎也呈现出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双寡头垄断形势。
在饮品类,还有一个曾经市场地位和娃哈哈、农夫山泉几乎并列的品牌——乐百氏,2001年,乐百氏的负责人何伯权就以23.8亿美元的价格把乐百氏卖给了外资企业达能集团,近年好像也逐步淡出了市场。
其实,我们还发现,如今的购物中心,餐饮业态占比也较往年有所上升,各国各类型的餐饮纷纷引入商场,包括曾经的街边店等,而这也导致餐饮业态在同质化与外来餐饮的竞争下,压力激增。
包括最早一批进入商场的黄记煌焖锅,还有著名火锅品牌德庄、吴铭火锅等等,这些曾经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在如今的餐饮市场下,门店有所缩减、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03 超市类代表
各大品牌间风起云通
零售本质却没有改变
永辉旗下用以抗衡阿里盒马的新零售品牌“超级物种”,似乎也正在逐渐淡出市场。
去年7月,超级物种首次关闭了一家线下门店——上海市五角场万达门店,该门店于2017年11月开业。随后,超级物种也陆续关闭了一些城市经营的多家门店。
其实回过头来看,超级物种关店早有预兆,去年年初,永辉超市旗下子公司永辉云创因为连年的巨额亏损,被迫从上市体系中剥离,而永辉云创的主打业务正是超级物种。
所以,超级物种的关店也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便是零售的本质并没有因为“新”而改变,玩转这门生意的关键,仍然是打造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创造出自主造血的基因。
04 体验类业态代表
预售卡和私教课卖不动了?
新型健身房对传统健身冲击巨大
2018年6月,健身连锁品牌浩沙健身一夜崩盘,全国直营门店全线倒闭,让所有健身行业人士为之震撼。
作为一家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牌健身房品牌,浩沙门店在2009年曾扩张至86家,成为当年行业门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品牌。
不过,从南京四家门店倒闭转让开始,浩沙就陷入一系列的关店、欠薪等争议,最终以创始人跑路宣告倒闭。
在同质化竞争、重销售轻运营、收入模式单一等多重压力之下,传统健身房的生存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健身房品牌却迅速崛起,超级猩猩、光猪圈、乐刻、KEEP却频繁获得资本和用户的拥簇。
复盘这些品牌的发展历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规律。
有些品牌是在市场不成熟时,受到各种模仿产品以低价扰乱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又没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应对章法,导致最终的市场失利。
有些品牌则是在时代的发展下,受到外来消费品的刺激,未能成功转型或有所创新,而失去原有的市场优势。
这些“消失”的品牌更多的应当是产品线的退出,它们作为彼时的行业巨头,自身手里还握有核心技术和运作模式,退居幕后或以新品牌重振旗鼓是它们继续在市场活跃的方式。
比如,曾经专攻儿童受众群体的营销天才杜国楹,在创造了背背佳、好记性等产品遭遇阶段性失利后,顺应市场推出的小罐茶品牌,就是最好的印证。
不过,任何商业品牌的本质,都应该是在其所在的时代,以最佳的商品内容去满足或引领市场需求,从而实现自身在时间线中的阶段性价值——需求代代变,品牌永流传。
(来源:商业地产志 CRR)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