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疫情影响,人们不得不频繁使用能将食物和日用品送到身边的服务,社区零售商因而销量倍增。据公开数据,叮咚买菜疫情后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80%,客单价增长70%;盒马鲜生2月份在部分地区的订单量达到平时的5-10倍,很多地区出现了抢购风潮。
此次疫情是一次健康教育。民众对于人群密集、卫生不达标的场所可能产生一定抗拒。更多人尝试社区零售后,会更习惯这种干净、便捷的购物方式。
其实几年前我就推断,社区零售是零售业未来的决战战场,本次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未来的零售业,60%将发生在社区周边。
2013年,流传着一种说法,「做电商找死,不做电商等死」。那时,我在苏宁待了一个月,根据当时的观察,我认为线上电商能战胜线下零售的观点并不准确。因为人不是机器人,人是情感动物,人们购物还有购买过程中体验的需求。
2014年左右,我写《创京东》时思考,从采购直接To C,电商确实提高了效率。但电商只适合时间限制弱的品类,比如服装、3C等,用户没那么着急,可以通过电商解决。但有些品类,比如生鲜和日用百货,用户半个小时需要,一周才送到的电商就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那么零售的未来在哪里呢?
2014年我关注到了孩子王这家公司。孩子王没有像某些传统零售店只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它开业之前,会在可能开业地点方圆2公里以内进行地毯式搜索,寻找孕妇或者妈妈。通过这种提前地推的手段调查用户,至少要找到5000-10000个孕妇或妈妈,用户足够了,它才决定开店。
对于线下零售店来说,选址非常关键。我意识到这种精准划分用户,把店开在离目标用户最近地方的方式,是零售店发展的核心。
而「人以群分」,社区天然聚集了具备相同生活特性、消费习惯的人群。瞄准社区,就不必再从茫茫人海里挑选目标用户,这可以减少识别用户、触达用户的获客成本。按需开店,社区是绝佳的零售升级场景。
所以2014年我得出了这个结论:从长期来看,电商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最多只有35%,而最终,零售一定会发生在社区周围。
这几年,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根据毕马威《中国零售服务业白皮书》,主流头部电商平台在2015至2016年,平均线上获客成本突破200元,正式超过线下获客成本。所以2017年开始,无论是电商巨头还是创业者,都开始发掘线下社区这块尚待开发的流量洼地,纷纷入局「社区新零售」,并探索出一些新模式。
比如前置仓模式,其本质还是一个仓库,本身没有线下流量,难以突破电商的瓶颈。流量在巨头那里,未来还是面临与巨头竞争。缺流量是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获客成本太高,导致卖一单亏一单。
而单纯的社区团购模式太轻,没有核心竞争力。下游通过团长在社区找流量,上游通过供应链公司找水果、蔬菜资源。但团长是没有忠诚度的,哪里更赚钱去哪里;不掌握供应链,各级批发商也可以跟所有竞争对手合作。因此,这种很容易被复制、被替代的模式,只是一个中间形态,未来肯定会发生演变。
这个行业,许多公司风风火火地兴起又倒下。这次疫情虽然带来短暂的繁荣,疫情之后,模式或管理有问题的公司,依旧不会存活太久。我认为在模式探索的过程中,社区零售的公司必须重视三个指标: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社区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