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也开始卖菜了,折射出什么问题?
中石化卖菜的逻辑是,在顾客加油的间隙,店员把提前在网上预定的蔬菜包——售价99元,满足一家三口三天需求的蔬菜组合放到汽车后备箱,从而实现“不下车、不开窗,一键送到后备箱”的便利购物。
但该逻辑有个致命缺陷,因为加油是低频行为,而买菜是高频行为,二者无法融合在一个购物场景。倘若家庭主妇指望着利用给车加油机会的去买菜做饭,那这顿饭大概很难按时吃到嘴里。
然而中石化坚持这种令人费解的商业逻辑。中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向媒体透露,即便疫情结束,加油站卖菜的模式依然会继续实行。
这折射出疫情之下人们对生鲜赛道的非理性追求。各行业各都瞄准了这一高频、刚需的生意,便利店卖菜、水果店卖菜,甚至加油站也卖菜。
诚然,疫情让商超的生鲜销售激增,但我们须理性分析这一增量:首先,这是因为餐饮企业关门导致消费者外出就餐转为在家做饭,从而推动生鲜销售;其次,由于封闭隔离在家,消费者百无聊赖之下研究制作各种美食,对生鲜食材的需求增加了。
因此我们判断,疫情彻底解除之后,生鲜消费必定回归常态,或许有部分消费者会提高在家吃饭的频率,但总体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因为生鲜是一个存量市场。
疫情是枚放大镜,可以暴露很多东西,包括企业对生鲜经营的盲目性。特别是这两年,以生鲜为切入点兴起了诸多创新业态,比如社区生鲜、生鲜前置仓、智慧菜市场、社区团购等。
诸多玩家纷纷入局使得“卖菜”这门古老的生意变得炙手可热,而疫情引发的短期需求更是在背后添了一把火,以至于整个行业虚火上升,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该冷静思考一下“卖菜”这门生意了,让它回归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首先,卖菜其实卖的是生活方式,不能脱离消费场景与顾客定位。生鲜品类因其刚需、高频的特征使得各个零售业态将其作为引流商品来使用,因此近两年出现了诸如“便利店+生鲜”、“水果店+生鲜”、“零食店+生鲜”等创新试验。
但总体而言,上述尝试成功者寥寥。这是因为,生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类,它密切关联消费者的一日三餐,卖生鲜本质是贩卖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生鲜品类的一站式购齐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多“+生鲜”的业态因为面积所限等原因无法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齐的需要,更别说生鲜商品的分级销售、现场试吃、二次开店等更加高阶的操作方法了。
既然是贩卖生活方式,那么生鲜销售必须要有适配的场景。以“便利店+ 生鲜”为例,便利店是上班族的个人消费场景,而生鲜的主要消费场景是一家人一日三餐的家庭消费,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消费场景很难融合在同一个业态。中石化卖菜也是同样的道理,加油站不具备支持生鲜消费的场景。
生鲜销售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简单增加几个品类而已。因此,增加生鲜品类,表面上是加了若干个单品,但实际上是要投入一套系统。比如,在门店端,你需要配置销售和打理的人员,你还需要投入冷柜等保鲜设备;在后台,你还要投资供应链和采购体系;此外,你还要组建生鲜人才团队。
“中石化+生鲜”的模式,其实是引入了B2B平台彩食鲜作为供应商,从而省去了后台的供应链建设。但这样下来,要么你卖的生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没有价格优势;要么沦为给上游打工的分销渠道。
其次,生鲜进入存量时代,模式上创新的空间不大。好邻居CEO陶冶有一个观点,他认为生鲜消费是一个存量市场,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你是新零售业态而为此多吃几碗饭。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卖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