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第一单生意就是来买烟的。”
上周一,周倩婷回到东莞市万江共联社区,重启了关停半个多月的便利店。
平日里喧嚣的街道依旧冷清,她用力推起卷帘门,飘起一阵尘烟。进店第一件事先用消毒液清洁每个柜台,擦洗地面,为了迎接这天开张,她还特意囤了很多口罩。
街上行人寥寥,好在有群老客户一直期盼着她的回归。虽然分不清口罩下是谁的脸,但熟悉的声音和笑容又都回来了。
和周倩婷一样,因疫情而停摆的便利店主们正在陆续回归,一些便利店主甚至在疫情期间24小时坚守着。当卷帘门拉起,灯光点亮,它们成了生活基本保障,和城市人在疫情中的一份精神慰藉。
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国内便利店平均开业率达到80%左右,这场回归也让便利店们面临了两难境地——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费用压力山大;另一边开门营业还要预防着安全问题。
一场疫情,让这些扎根于城市零售细胞,集中爆发出了些许矛盾,有着强大供应链支撑的日系便利店崭露头角,维持着传统经营方式的夫妻老婆店们面临更多压力,但互联网还在用不同方式带给这些小店们新的转折与契机。
便利店回归,意味着各种考验,不单是给予,也是自救。
“不开门的每天都是坐不住的”
在疫情期间,比烟民们买烟更焦急的,就数便利店主们。
“周边的人走的越干净,我离开的越不放心。”在东莞市太和路经营便利店的刘彤华对「电商在线」说。他的便利店经营面积有180平米,平日里一天的流水有5000元左右,毛利率达20%。
便利店这种小型的零售业态,大多开在临街商铺或者社区内,缺少商业综合体一样的集中管理和安保系统,商品摆在店内,发生偷抢事件的概率很高。
太和路周边以工厂为主,生活和工作的也大多是外来人口,春节一来,工人们回了老家,受疫情影响,临近2月底了,复工大军也还没真正回来。
原本计划大年初四就开门的刘彤华,将开门时间推迟到2月份。这是他度过最长的春节,不营业就是净亏,他自然内心焦急。
周倩婷的便利店开在小学附近,周边还有很多工厂职工的宿舍,闭店期间,她觉得每天都是如坐针毡。
“太闲了,还是怀念平时忙碌的感觉,很多老客户一直在微信里问我什么时候开门。”
除此之外,店里的食品保质期也像倒计时一样,时刻悬在店主们心里。
牛奶、饮料和食品是刘彤华店里主要销售的商品,为了在保质期间出清,他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买一送一,或者打折出售,但几天下来,效果并不明显。
“这段时间大家消费很谨慎,如果不是生活必须品,大家宁可不买。”
去年,刘彤华的便利店接入了天猫超市,疫情下可以通过外卖平台多出一条渠道,并且平台对小店卖不完、在保障范围内的商品可以申请理赔。
刘彤华告诉我,复工后,店里的销售情况有了很多变化,往年这走亲戚时买的礼盒、整箱饮料,反而是米、面、油等基础物资消费变多,很多非食品类的商品比如洗手液、消毒液等逆势成了明星产品。烟和泡面也成了复工以来最好卖的商品,这也让他不得不改变进货策略。
“周边的人流量没有恢复,店里的销售就很难谈得上起色,进货更要谨慎一点。”
便利店也需要安全感
周倩婷的店平常要到后半夜2点多才关门,如今她晚上11点多就选择闭店了。
“身后的大排档不开门,晚上的客人都没了,开太长时间没意义。”
80后的周倩婷是这条街上最年轻的便利店老板,她的店靠着丰富的网红零食火遍整个社区,很多商品也主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
复工后,如何继续维系网红食品的供应成了挑战,很多当地经销商都不派送了,她只能在零售通上采购,要么自己开车去拉货。
“看到她的店又开门了,我觉得心理踏实很多,好多想吃的东西终于有地方买了。”一位老客户如是说。
实际上,便利店复工是一种两难选择,给了消费者安全感的同时,店主们也需要安全感。
对于周倩婷来说,消毒液、口罩、防护镜是她每天到店必备的东西,赚不赚钱都不是最重要的,生命安全才是根本。
“我们这份生意的风险就在这,你控制不了顾客来自哪里,接触过哪里,只有自己做好防护。”
安全之外,房租物业成本是便利店主们最为担忧的部分。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