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这次全民出击的“抗疫战争”中,我们要致敬那些奋斗在前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伟大的“逆行者”;我们同样要致敬商超、便利店等窗口单位的一线员工,他们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保障消费者一日三餐的食材供应,经受住了考验。
疫情期间的夜晚万籁俱静,街上多数商铺关闭,只有便利店透露出的点点灯光给人昭示以希望。而在平时,便利店的存在感被淹没在KTV的音乐声中,大排档的喧闹声中,以及各类商铺五光十色的灯箱广告中。
超市业态亦有作为,即便是在封城、封路、封村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的超市基本保障了生鲜、食品以及生活用品的供应,满足我国消费者的日常所需。
我国商超和便利店业态在这次疫情的考验下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说明,中国零售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快消品供应体系,而超市、便利店作为民生消费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眼下,全国各地开始逐渐复工,零售业的“抗疫战争”进入新阶段,疫情引发的次生危害、商业格局的变化、供应链体系的修复等都是零售企业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一、不宜过度重视线上红利及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短期变化。疫情带来线上业务放量增长,一些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实体店的到家业务也有了数倍增长。“每天都是双11”,有媒体如此形容疫情给线上业务带来的销售增长和配送压力。
因此有观点认为,生鲜电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实体店也要加大对到家业务的投入,线上红利再一次显现。不过,在《第三只眼看零售》看来,零售企业经营者不必过度重视线上增长以及疫情期间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变化。
这是因为,电商用户早已进入存量时代,能够使用电商的消费者基本上都已经在用电商购物了。疫情期间的线上销售是基于消费者困守在家,没办法出门这样一个前提下产生的,是属于“战时”的非正常状态,而伴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到家订单量将回归到平时的数量。
事实上,已经有数据印证这一判断。从2月11日至2月17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鲜生、京东到家等几个生鲜电商平台的微信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月17日的微信指数显示,上述平台微信指数环比下降平均超过10%。
而眼下,打开微信朋友圈,就会发现到处是组建社群的、微商卖货的、推广到家平台的,各种互联网营销扑面而来,这种全民皆商的大跃进式销售值得警惕。
同样的道理,零售商亦不可高估疫情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比如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对于食品卫生的更加重视,以及在家做饭的频率提高等。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疫情会让消费者心态发生变化,但从心态变化转化为购物习惯改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零售企业可以关注这些变化,但不可将其作为经营决策的指导。毕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经说过,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各大生鲜电商平台微信指数情况
二、不可低估疫情带来的次生危害及供应链破坏。零售企业家应该关注什么?值此当下,最重要的应该重点关注一线员工的防护,这是一把手工程。一旦某个超市的员工感染新冠肺炎,这会给门店甚至企业总部带来极大影响。
首先,发生疫情的门店会被迫关闭,员工会被隔离,而在这个过程中超市无法营业,但房租、人工费用依然要照常支付,企业在门店关闭期间的损失巨大。
其次,在当前人心恐慌的背景下,超市一旦发现员工感染,必然伴随着夸大其次的传播甚至谣言,这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赖度造成损害,牵连到其他门店。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商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