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严峻的是,一面是显著上涨的经营成本,另一面却是明显下降的营收,不少便利店经营者在采访中表示,这次对便利店行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即便能撑过去,上半年业绩也基本报废。
比如说,当前不少标准化便利店品牌,在此前经营中均将CBD、商业街、交通枢纽、高校等点位作为重点开店区域,上班族、学生、逛街人群聚集意味着相对社区店更高的客单价及来客数。但在此次疫情中,类似区域则属于关店“重灾区”,基本全部关闭。
同时,消费者目前大多闭门不出,仅通过电商平台、到家平台、社区生鲜店等渠道购买生鲜、米面粮油等刚需品类,这对于对标即时性消费的便利店品牌来说,不免造成营收下降。例如一位临近湖北疫区的区域便利店负责人表示,其单店日销基本腰斩,甚至有的门店一天只能卖500元,算下来连电费都不够交。
如果说上述情况属于疫情严重区域的个体情况,例如也有一些便利店品牌表示,由于其所在区域疫情影响相对不大,目前还能保障正常运营。但由于缺人、交通封锁等问题带来的供应链中断危机却是大部分便利店经营者均有提到的共性问题。
“现在不受影响的只有蔬菜、肉类等生鲜品类供应,除了少数体量极大,库存丰富的企业,目前标品销售大多都是吃库存,先吃自己的,再吃经销商的,然后是品牌商。如果届时情况得不到缓解,就会断货。”任光临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相关防疫部门禁止人力密集型企业整体复工,以免造成交叉感染,例如南昌及其周边区域的快消品供应商复工率在20%左右;二是人力严重短缺,企业即便复工,也难以在疫情结束之前恢复到正常生产规模;三是受封路、封城等措施影响,企业采购进货的干线物流受到影响,很难对接到本区域以外供应商。
囤货、卖菜、强化线上
便利店经营者寻求突围点
虽然面临成本上涨、营收下降的经营危机,但便利店经营者们均表示,正常营业,寻找突围点是他们度过危机的自救举动,同时也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保障民生消费的必要行为。《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多位便利店操盘者后发现,提前囤货、涉足生鲜、强化线上等举动属于疫情下的行业共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家看到了特情下的机会点。
比如说一位区域便利店高管表示,“从疫情一有苗头,我就紧急调货,自己找物流车、直接去把我们这里的康师傅仓库端了,到现在为止还能在无补货情况下保证20天左右的正常销售。同时,我们的口罩、消毒水也直接不卖了,目的是保证员工使用。如果保护不好员工,还怎么说让人家来冒着风险上班,更别说服务消费者。”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包括唐久便利、见福便利、7-Eleven、全家、乐豆家等多家便利店企业,都在紧急寻找货源,扩大储备量,目的是应对因上游供应商难复工而导致的断货危机。其中饮用水、方便面、米面油属于重点品类,需要大量备货。
此外,为了应对经营危机,不少企业也在探索新的业务线,希望能在疫情期间及疫情结束后拉动销售,度过行业萧条期。
南昌乐豆家品牌负责人帅韦透露称,其团队正在与顺丰对接,希望借由顺丰上游供应商资源接入生鲜品类,以标准净菜形式销售,从而获得营收增长,度过危机。
“现在是只要有生鲜就能带来现金流,你看同一区域,乐豆家可能有营收下滑,但旺中旺就有2至3倍的营收增长。所以一定会有便利店企业瞄准生鲜品类,但能不能长期做下去就要看企业自身运营能力。”一位关注便利店领域的投资人评价说。
当前来看,“卖菜”是便利店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策略。但实际上,类似于全家、7-Eleven、每一天等品牌此前具有试水生鲜经营。所以,此次疫情也许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便利店在生鲜消费上培养起消费者购物习惯。等疫情结束,也能够成为便利店的另一个引流利器。但在疫情结束后,便利店经营者能否提升生鲜运营能力,与社区生鲜店等业态抢夺客源,如今也未可知。
相比之下,不少零售高管表示,强化线上是各企业值得投入的方向,未来也将成为新的增长渠道,且比布局生鲜风险较小。
一方面,线上销售增长2到3倍,是当前零售企业的共同点。尤其是对于便利店企业来说,这几乎成为其唯一的营收来源。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隔离策略,也有利于消费者培养出更为显著的线上消费习惯,同时吸引此前不倾向线上消费的中老年客群。
为此,一些便利店高管认为,只要撑过这段时间,必然能迎来新的机会点。比如说疫情危机会加速淘汰一些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便利店企业;线上消费习惯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量;甚至因停业、倒闭而空缺的大量物业也有可能为便利店企业带来租金洽谈利好。而便利店经营者要做的,便是保存实力,寻求破局。
来源: 第三只眼看零售 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