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败退外因
曾经商业地产的“宠儿”正在沦为烫手山芋。
多位商业综合的负责人告诉《灵兽》,2017年快时尚进入“疲惫期”,其在购物中心的要价能力已没有以往般“吃香”。另外,作为商业综合体还是希望能够做到品牌为其商场引流的作用,而并非反过来。
在那个竞争的年代,商业综合体依靠外资快时尚零售品牌为其引流,同时辅助其在中国更快的发展。
大悦城的负责人透露,快时尚品牌们初入中国时,开出的合作条件非常严苛,不仅要最好的铺面,保底租金几乎为零,就连销售扣点也不到10%,几乎与奢侈品持平。而百货商场中定位相当的品牌,扣点会达到20%。
但如今,快时尚品牌通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遇到问题了,在商业综合体过量透支商业本身价值的当下,各类业态同质化严重。
一方面,快时尚品牌正在被地产商抛弃,因其无法再为商业综合体引流时,商业模式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其品牌也就无法成为核心;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快时尚品牌迅速崛起,逐渐造成冲击。
据中国服装网报道,从2016年-2017年各大知名快时尚品牌门店新增情况来看,国内本土快时尚品牌中热风、MJStyle在2016年分别以160家、101家的拓展速度领先于其他各大品牌。
到2017年,MJStyle更以200家的门店拓展速度远超H&M、优衣库、ZARA等国际品牌,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受到电商的纵深影响,让国内服装品牌逐渐被消费者所认知,同时一批互联网品牌逐渐晋升,广受消费者热捧,例如韩都衣舍、江南布衣等。
电商平台的商家,因为更懂得消费者需求、即时响应消费者呼吁、设计到上架的时间周期更短、更新产品更多、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比快时尚品牌更扎实地做到“唯快不破”。
至此,快时尚彻底快不起来了。
从内因,供应链优势减弱、库存积压以及房租和人工的巨额成本,到外因,本土服装品牌和电商的崛起,都在一步步拖垮外资快时尚的零售巨头们。
4 快时尚“自救”
经历过“波峰”的快时尚品牌自然不甘堕落,转型成了它们最迫切的课题。
业内分析人士预测,快时尚品牌未来将仍在加入电商平台、推出高端新品牌、打出联名牌等方面加速调整步伐,品牌方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变革,最大程度迎合市场的需求。
2018年11月,Zara在西班牙总部建设了一个9万平米的物流中心,且在中国开启了和天猫合作的新零售门店;从未接触过电商的H&M开始与天猫合作;优衣库宣布向“数字消费零售公司”转型,从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到全员的工作方式都导入数字化。
无论是走到线上,还是数字化,快时尚品牌最终想要通过线下门店引流到线上,进行全渠道联动,不过,这种线上线下双渠道并未明显减缓整体行业的颓势。
电商并非是尊重时代的唯一通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电商平台虽在一定程度助其解决库存困扰,但新的电商业务带来的新增物流成本,这也将考验供应链的整合力。
同时,快时尚品牌还将视线瞄准在了下沉市场。
因与注重品质的一线城市消费者不同,三四线城市的大众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更符合快时尚品牌的用户群体场景配搭,势必空间会更大,但下沉策略的另一重风险来自产品和定价,毕竟三四线城市快时尚的上新频率不高,造成它“快速更新、性价比高”的特性没有完全发挥。
此外,在自救的路上,许多快时尚品牌也推出了自己的副线产品。
ZARA在英国开设了一家独立的婴童装零售店,以销售家居用品和室内装饰品为主;GAP在中国大陆的首家独立婴童装店也于西湖银泰开门营业;H&M则推出了更贵的高端服装品牌;Forever21则进军美妆界,并开设美妆集合门店。
此外,为了对新店开业做进一步宣传,C&A在其门店区域开设快闪店,借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
经过此番折腾,快时尚品牌“溃败”的势头有所回暖。
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7%至128.2亿欧元,营业利润率净利润增长10%至15.5亿欧元,两指数增长均打破了Inditex集团历史半年报增长率记录。
H&M在第三财季内,集团销售额同比大涨12%约65.2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大涨25%约合亿美元,毛利润增长13%约31.8亿美元,毛利率也有所提升,从50.3%上升至50.8%。
如今,快时尚品牌集体陷入危机,在变化的市场下,谁能够牢牢把握消费者当下的口味,持续推陈出新,才能长久赢得消费者的心。
市场不会假唱,企业却会真跌,这些正在“自救”的快时尚品牌究竟能否重回巅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或许,短暂的“阵痛”也可能是下一轮爆发的开始。
来源: 灵兽网 作者: lingshouke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