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它很有可能,只是理论上存在,而不具备实现意义的伪命题。
先说订单密度。
目前普遍的认知是,当日订单达到1500~2000单时,有的成本高的仓达到2500单,生鲜电商单仓就可实现盈利。
这是一个完美的答案,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目前达不到这么多单,有达到这么多单的,因为客单价低和价格补贴(待续),也并没有盈利。
更重要的一点是,仓的辐射范围有一个最大值,周边消费人群基本稳定,前期大量补贴及营销宣传,服务良好,会在短期内使单量达到一个峰值,随后会有一段时间的逐步上升期,但会迅速保持稳定。然后,如果遭遇竞争对手介入,以及用户的“审美疲劳”及满意度下降、补贴减少或取消,单量会逐步下降而不是继续增长。
然后,没有然后了。
客单价提高,同样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即生鲜电商(前置仓)的客单价可以通过后期的运营,在目前基础上提升50%~100%。
同样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理论上是可行的——通过引导用户消费习惯、丰富品类、增加高附加值商品、高毛利商品等等。但细想一下,以目前各家仓的平均客单在30~50元左右为例,要将客单提升到60~100元,并保持日订单量不减且增,意味着仓所有的品类结构要进行大幅度调整,并重新培育用户消费,相当于重塑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运营模式。
有意思吧,这难道不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最后是履约成本,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果以上两项不成立,履约成本的降低,就只能是一种奢望。目前前置仓因为区域不同,履约成本有所不同,一线城市在10-15元,二三线城市7-12元不等,在目前的模式下压缩成本的空间很少。
未来有没有可能大幅降低履约成本?有且只有一种可能,只有当技术完全取代人力,且技术成本降到极致,机器人送货成为普遍现象——这还不够,C端收货也完成机器人化(这要求技术设备的成本降至更低),履约成本将不再成为生鲜电商的拦路虎。
到了那一天,生鲜电商的盈利,也终于在度过无尽漫长的黑夜后,迎来曙光。
再回到这个美好的故事。还有一句话,一个故事总要有点遗憾,才会有动人肺腑的美感。
没有遗憾的故事,往往最终留下的就是遗憾。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穿越无尽的黑夜,只是为了寻找光明。
04
第四篇:大合
若问使君才与其,占得人间一味愚。
——苏轼
对几个传统业态作个一句话的点评吧,因为其他的,可以参见2016、2017、2018、2019年中国零售业预测中的详细信息。
1)大卖场。 全国性企业在这一业态上,仍然有较长的红利收割期。但大卖场的衰落将是不可逆的。大店终于时代,不要与趋势为敌。
2)百货店。 除了更低线的市场,单体百货店就不要在一二线城市再做无谓的挣扎了,无论是换品牌、找IP合作、招商上做点小文章,都只是术的变化,无力回天。
3)购物中心。 总体过剩,但选址好、定位准、特色鲜明的购物中心,前景光明。
4)便利店。 便利店既无冬天,亦无春天。便利店需要精耕细作,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地段,都决定了这个业态的适合与否——有市场有前景,但不一定就是你这家企业、你这个市场。在所有的零售业态中,便利店是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模式的那一个。
5)杂货店。 在这个满是喧嚣的时代,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个杂货店品牌,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不是没有市场空间,但这个市场,绝对容不下这么多的杂货店品牌,请多保重。
6)专业店。 水果、零食、文具……每一类专业店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新生消费者的习惯也给足了生存空间。但有一点,爱有多销魂,便有多伤人。你今天有多大的优势,就意味着未来得面临多大的挑战。
最后,让我们用一点形而上的东西,来为这篇枯燥无味的预测,作个了结:
1) 技术不包治百病,但一定会改变商业,也一定会改变世界。所以,拥抱技术而不是排斥,拥抱数字化,在这点上,零售业没有退路。
2) 这世上惟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3) 世界是多元的,绝不是非黑即白。任何一种成功或失败的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可学之道。兴时盲目崇拜,衰时惶恐远离,都非明智之举。
4) 成功的模式很难复制,但成功的方法可以借鉴。
5) 有句话说,前20年,宁可犯错,不可错过。后20年,宁可错过,不可犯错。所以,谨慎前行,守住阵地,静候时机。
6)王东岳老师说,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一切生命都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既然只能如此,不妨一切随缘。
来源: 微信公众号:灵兽 李又寻欢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