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三篇:大伪
浮生只合东吴醉,半倚阑干苏台新。
——李又寻欢
零售行业有无数的“导师”,名号一大堆,足以让你眼花缭乱,但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企业如果一认真就输了。
零售行业还有无数的新概念和无数的新花样,足以让你误入歧途。
正所谓,一坑还比一坑深,不如去伪后存真。
《灵兽》总结了以下行业的几个伪命题,如果你认为有道理,2020年,尽量避一避。
同样的,我们在此只谈观点,不举实例,敬请谅解。
伪命题一:到家打到店,到家带到店
到家业务截至今天,有没有盈利的?
几乎可以肯定地讲,没有一家是赚钱的。
但所有人都认为,到家业务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一点都不假,但这关盈利什么事儿呢?
到家打到店,指的是到家业务可以替代到店业务,甚至取代到店业务,也就是抢走实体店的流量,最终实现替代。
很遗憾,这很难成立。
到家业务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假,但对到店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一是,两者的客层并不相同,重叠度小,到家一拳打出去,不知道往谁身上打。二是,部分有到家业务需求的消费者,同样有到店消费的需求,甚至会随着社区出现更好的门店而转向,替代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到家带到店,是寄望于到家的服务,可以带动用户到店消费,如果到家服务就是为了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为什么还要想带动到店?同样,如果到家服务已经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他又没有到店的喜好,他为什么要到店呢?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极为有限。如果还想借此实现增量突破,无异于痴人说梦。
伪命题二:高维打低维, 高频带低频
毁灭你,与你无关——这是不同维度文明间的对决情况,但却并没有很好的映射到零售行业。
高维打低维的实践表明,这一现象难以成立。新零售企业一开始使用的正是这种方式,试图通过高维打法,实现对低维的快速围剿。
可惜,失败了。如今,他们不得不俯下身来,在高维与低维间寻找平衡。
高维并不高贵无敌,低维并非不堪一击。
当然,《灵兽》并不认为,高维的商业模式没有可取之处,相反,高维给低维在一段时间内曾经造成冲击,在心理冲击上更甚,有很多打法值得学习。但打掉低维的可能性非常低,双方的结合,或许可以诞生更好的模式。
同样,想用高频商品带动低频商品销售,实现业绩与毛利的大的提升,也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思维一开始切入实体零售时,从理论的可行性上,构筑了这一模型,但落地却艰难如斯。最起码,垂直型的模式要向平台型转型,早在几年前,《灵兽》就说过基本没有机会了。
其次,生鲜这样的高频品类确实很容易吸引流量,尤其是在大量补贴的情况下,但并不代表用户会消费更多的低频商品。
不过,想一想就不难明白,你会在一个菜市场,买一台电冰箱吗?你会在一家生鲜电商上,买一件巴宝莉的大衣吗?
无穷的想象力可以推动我们进步,但它并不能让消费者和你同步。
伪命题三:线下降维,以“菜”决“菜”
帝王蟹和波龙热度过后,超市+餐饮的坪效算不过账来后,互联网思维下的零售企业开始降维,试图以菜市场、小业态等方式,抢夺市场,扳回一局。
《灵兽》认为,这种战略上的调整,既是被迫,也是最为实际的求存之道。
然而,它的难度,绝不亚于高维打低维。
姑且不论卖菜的苦逼、小业态相比大店的精细程度不可同比,最直观的一点,你一袭白马飘然而来,和一直钉在地上卖了十年二十年菜的传统零售门店开始比谁能把菜卖得更好更挣钱,你可能会觉得自己颜值高多金多才多艺,从哪里看都是稳赢。
是的,一开始我们也觉得是。不过,你会不会想,如果他们觉得比骑白马比颜值比多金比才艺,也能稳赢你呢?
如果线下降维卖菜可以“翻身”,那么按这个逻辑,超市业态的到来,早就应该让菜市场绝迹了。
任何一家稍有能力的企业,原则上讲,都可以把一家店或几家店做到盈利。但问题是,然后呢?
实现高速扩张下的系统性盈利的能力,如何打造?这其中是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问题。
卖菜这事儿,并不高大上,但是一种模式要取代另一种模式,非常不简单。
但道理很简单:越是最底层的东西,越难颠覆。
伪命题四:订单密度达标,客单价格提升,履约成本降低
听上去,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它有着美好的开始,和美好的结尾——当订单密度达到一定规模,客单价格实现提升,履约成本就会大幅降低,盈利能力和空间都让人惊叹。
《灵兽》看过好几份这样的测算模型,生鲜电商尤其是前置仓企业,就是用它,赢得了一拔又一拔投资人的青睐,并让投资人坚信这是生鲜赛道的未来。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