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的产品涉及到各个方面,商业帝国也是空前的强大,但是近几年的动作让人不知道雀巢到底在怎么布局,未来到底该如何走。
-01-
雀巢出售了1300亿业务
近两年雀巢不断的卖卖卖已超过1300亿的业务被出售出去。其中近期雀巢拟以40亿美元(约合28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Froneri出售美国冰淇淋业务,再次引起了关注。
雀巢的产品涉及到各个方面,商业帝国也是空前的强大,但是近几年的动作让人不知道雀巢到底在怎么布局,未来到底该如何走。
2018年1月,雀巢以28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将美国糖果业务出售给费列罗。
2019年5月,雀巢与瑞典私募集团殷拓等达成欧洲年内最大(之一)的一笔交易,前者以约103亿瑞士法郎(将近69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前者向后者出售了皮肤健康部门。
在此之前,雀巢以15.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嘉宝人寿保险业务(Gerber Life)。
除此之外,在多年试图扭转困境后,更有传言说雀巢一直在研究其对徐福记和八宝粥品牌银鹭的所有权问题,正寻求以逾10亿美元卖出这两家公司中的控股权。
不断的卖卖卖,雀巢在近两年时间内抛出去的业务超过1000亿。不过,在不断瘦身的过程中,雀巢反而在不断凝聚自身的实力。
非食品饮料的一些业务被抛出,不符合健康食品趋势的品类被抛弃,业绩进入下滑的被抛弃……
以近期的冰淇淋业务来看,据数据显示,雀巢2018年在美国的冰淇淋和冷冻甜点市场业绩已经从过去的19.3%下降至15%。此前雀巢CEO施耐德表示,雀巢将出售问题无法解决的非战略性业务。
-02-
巨头相似的决定
从雀巢不断的瘦身,更多联想到的是近几年来不少大品牌的动作。白酒行业的茅台和五粮液,两者近两年不断的砍掉子品牌,茅台甚至一年减掉数百位的经销商,子品牌产品也收缩到较为重磅的几种。
相较于此,食品行业的不少大品牌的衰落更多不是本身品牌影响的衰落,更是在前行的过程中没有丢掉过去的负重,让企业前行愈加艰难。
其中较为典型的应该就是娃哈哈,巅峰时期700多亿的业绩,营养快线、AD钙奶等不少金牛产品,为企业创造了不少的利润。但是在这些产品之下,更多的是依靠娃哈哈这个品牌生存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认识仅仅是娃哈哈这个品类,依靠它的渠道,它的经销商,甚至经销商卖货也是因为各种条款。这样操作的大品牌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带动新产品,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这些没有成长起来的产品,就成了企业的负累。
-03-
集中力量的雀巢
在各行各业都在洗牌的同时,雀巢不断的出售自身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展其他的业务,完成内部的调整。
2018年,以71.5亿美元的代价,换取到全球范围内在咖啡店以外的、销售星巴克零售和餐饮产品的永久性权利。
在雀巢固有的低价市场中,进一步拓展雀巢迟迟没有打开的中高端市场。据悉,2018年雀巢收购增加的销售额在0.7%左右,细微的增长,在以千亿计算的销售额面前,这个数据相当惊人。
今年(2019年)前9个月雀巢集团销售收入达683.67亿瑞郎(约合人民币4581亿元),实现有机增长3.7%,其中,实际内部增长为3.0%。
但是,在雀巢这些动作的背后,其实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雀巢本身面临的压力。在不断瘦身和壮大自己的同时,雀巢在不断试图激发更多的增长潜力。传统的业务面临巨大的挑战,新兴业务想要突破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以近几年增长迅速的高端饮用水来说,雀巢在饮用水市场的品牌不在少数,有圣培露、巴黎气泡水、雀巢优活等50个品牌,涵盖中高端,低端的饮用水。但是在市场的争夺中,与农夫山泉、怡宝等品牌的竞争将成为必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成为未来主基调。
这样的状况必定不仅仅陷入饮用水行业,在各行各业都会存在。雀巢在不断的强大自己同时,作为它的对手,也在不断的壮大自己,应对未来的竞争!
-04-
大品牌面对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问题
这十年,中国市场的消费体量在快速成长,同时消费者、数字化和商业创新、资本市场三大变量,共同推动着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进程。在消费升级的前半程,外资背景的全球品牌、奋发图强的国货精品和数字化“原住民”品牌都收获了皆大欢喜的增长。
但根据埃森哲中国的最新调研成果,我们若观察后半程的市场格局,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大胆预测的话,就会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洞察:中国消费升级的力量,竟然并非人人可乘的顺风车,而是必将重塑多个消费品行业增长格局的U型阵列。
那些原本顺风顺水、占据各自市场份额头几把交椅的大品牌,反而更容易被卡在这个U型的底部。换言之,大品牌没有抓住消费升级的新机遇!
无论中资或外资,大品牌的成绩单乏善可陈,总体销售额增长跑不赢大势。它们代表着中国消费市场中的大型成熟企业——以2009年消费品行业前50大品牌为例,到了2018年已有21个跌出榜单。
在过去十年,埃森哲跟踪调研的10个行业中有7个出现了龙头品牌市场份额集体下滑,平均跌幅超过12%,其中手机行业最为惨烈,下跌了50%。众多曾经家喻户晓的美妆个护品牌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它们背后的国际大厂已走下神坛。
埃森哲全球CMO调研结果也显示,58%的CMO承认大品牌正在对消费者失去吸引力;66%的中国企业面临新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其中14%认为“蝼蚁型”竞争对手,比其他“巨头型”对手更加可怕。
-05-
市场敏捷度的要求
长久以来,大品牌一直依赖客户忠诚度来维持业务增长。如今,形势已悄然发生变化。平均0.63秒,就有1款新品在天猫发布。2018年,20万个品牌在天猫首发了超过5000万款新品,较2017年增长317%。
天猫还计划未来三年帮助新品完成1亿次的首发。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正如埃森哲2018年中国消费者调研显示:近三成消费者在一年来更加频繁地变换所购品牌,这一趋势在高学历消费者中尤其明显。
原因很简单:在选择变换品牌的消费者中,67%是被从未体验过的新品牌吸引,而并不是对当前熟悉的品牌不满意(30%)。消费者求新求变,企业要在这种市场环境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就必须足够敏捷。
但埃森哲调研显示,大型成熟企业要获得新兴品牌那样的敏捷度和灵活性并非易事。通过对166家跨国企业394位受访者调研,埃森哲发现规模越大的企业,敏捷度得分越低。
50人以内规模企业的敏捷度均分在6.5,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万人以上时,敏捷度得分跌至3.9。大品牌,在消费升级发生质变的“快时代”,不幸沦为了缺少活力的“慢企业”。根据埃森哲分析,企业缺乏敏捷度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