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传统零售渠道所擅长的业务能力完全不同,使其难以去利用这种模式改造自家渠道;当然换一种思维,在其他零售模式出现危机之时,核心能力出色的精品集合店品牌在面对商业地产时有更强的议价权。
这也是品牌卖场模式与精品集合店模式表面上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核心原因,对于传统线下零售渠道商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去BA(业务需求分析师、导购)化的品牌卖场模式,继续做自己的联销租赁。而从产业链资产角度来看,以供应商的优势出发,名创优品这样以SPA模式为核心的十元精品店也符合传统零售渠道的需求,不过名创优品仿日的品牌形象限制了其向更多市场和用户群扩展。
另一家模式相似的NOME,主打瑞典设计师设计,但今年因为过高的设计费用出现现金流问题,也进入关店模式。SPA模式要么降低品质,要么失去性价比,两个方向都意味着缩小目标市场规模,陷入两难。
当下成功的精品集合店模式都集中在市场已存在的爆品上,未来相关企业能否提高自己的爆款打造能力,进而打通产业链资源,也并不确定。特别是现在已有大量零售企业致力于搭建产业链服务平台、做设计师品牌孵化业务的情况下,精品集合店模式深入产业链是迟早的事,只是成功与否的问题。
其次,相比过去零售渠道的强势地位,精品集合店模式与品牌商的货源合作稳定性上存在问题。
精品集合店模式更讲究选品,选品的成功决定了最终的高库存周转率,所以在选品上不能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特别是品牌商供货商的影响,这使得零售渠道在面对品牌商供货商时不再强势,原本向后两者延长账期、压货以提高自身现金流的方法,可行性大幅降低。
如KK集团在与品牌合作时采用的模式是海外直采和现金直采、无账期和冗杂的后台费用,这么做能保证核心选品流程不受品牌商干预,由此将供应链效率最大化。
甚至对于用户认知度高的热门单品,精品集合店还需要找贸易商通过大批量拿货换得优质货源。例如:HARMAY的大牌爆品化妆品还在向贸易商采购,品牌直采、独家代理集中在中小品牌上。
而货源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精品集合店的发展,特别是在业务发展初期品牌还未受到用户认可之时,需要有竞争优势的爆品货源引流。对于过度依赖商业地产、不擅长精细化运营管理的传统线下零售渠道商来说,精品集合店模式的门槛太高。
当然,随着相关精品集合店品牌的发展壮大,其在面对品牌商时的议价权也会随之变大,届时是有能力通过延长账期、压货提升自身现金流的。这也代表着,对于精品集合店模式企业来说,在保证运营效率和精度的前提下,规模越大,竞争壁垒越高。
再者,精品集合店模式属于渠道品牌,在品牌文化对用户触达深度上不如产品品牌,未来产品品牌做出效率更高的SPA模式从而影响精品集合店又是一个问题。
品牌文化影响着用户日常使用体验,用户对品牌文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高的,这些需求与品质价格服务相结合容易引发大的消费风潮。精品集合店追求选品,势必在产业链上的配合不够灵活,也就限制了其进一步提高效率的可能,也就无法达到理想上最高性价比。
一旦未来有追求独立渠道的品牌商能拿出相同的品类、更高的品质、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同时整个社会追求品牌文化,消费时尚走向设计师原创、流行实用基础款,这种市场环境下SPA模式效率更高,手握重资产、注重爆款的精品集合店模式容易受到跨界冲击。这在市场持续下行的状态下,发生的概率极大。
优衣库的过往发展路径已经为此填下了注脚,其以注重品质、材质的基本款设计思路,获得了更稳定的发展。在近两年的快时尚关店潮中,优衣库靠着科技面料和雷打不动的基本款土丑风格赢得了用户认可,逆风上涨。
不过对于未来是否能出现全新的长青产品品牌这一问题,市场并不乐观。
一位长期关注消费的投资人认为,用户需求已经多元化,大部分产品品牌赶不上中国发展节奏,品牌生命周期将会越来越短。用户需要的是精品集合这种有价值的渠道品牌服务。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用户对产品品牌的需求是越来越多元化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但难以生长到渠道品牌的规模,后者的业务稳定性也会更强。
但问题是:品牌的背后是文化,用户越来越在意品牌文化,渠道品牌承载的更多是产品品牌的文化,渠道品牌和产品品牌谁能更好的维持一个有深度的品牌文化?同时品牌文化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要与社会文化合流,在更大的社会文化风潮下,长期看产品品牌有足够多成长为大品牌的机会。
当然,对于当下的市场来说,KK和HARMAY能从当下尽显颓势的线下零售渠道中,找到一条能够良性成长快速规模化的路径,已经相当不易。即便是挑两家都在做的日化品类来看,也有着超万亿的市场空间。精品集合店的高壁垒、高效率在当下有着独特优势,而目前市场对其也有着多重利好。
在市场下行、资本收缩、电商渠道高效率的压力下,产品品牌现在更适合将主阵地放在线上以获得更好的灵活性,避免线下资产尾大不掉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这相当于产品品牌们主动让出了线下零售渠道。
但当下国内电商渠道出现的问题又让线下渠道的价值得以凸显:线上流量价格一路走高;过度追求性价比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各种水准价格的商品放在一起,挑选过程复杂;新商家、小商家成长周期过长甚至没有出头之日;品牌形象难以良好传达给用户。产品品牌又不得不着手布局线下渠道,这就要求其必须以低成本与第三方合作。
线下零售渠道想要继续发展,必须以高库存周转率、高坪效为目标,同时也要满足品牌方的需求,给产品品牌带来直观的形象展示和曝光。当下的时间节点来看,精品集合店模式不失为是一种好的形式。
上述资深贸易商则表示,现在无论是对零售商还是品牌主亦或者是产业链,最重要是是打造出柔性快反的供应链。所以不同模式所要积累的核心基础设施相似,孰优孰劣还需要通过长期竞合,最终看谁的运营能力更强、谁的产品更好来决定。
同时,精品集合店品牌也完全可以推出自有产品品牌,如Costco早已推出自有食品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其销售占比持续上升目前已超过25%,但Costco有会员制拉高用户粘性,也仅在食品这种不太注重款式的品类上做自有品牌。面对百货、化妆品、服饰等品类,又是另一回事了。
Z世代带领消费习惯巨变
未来的零售形态,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渠道品牌,最终还是要看核心用户的消费习惯演变,对于当下来说,就是分析Z世代消费习惯变化。这从过往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可以预测一二。
过去市场长期处于产能不足状态,产业链并不需要考虑打造品牌,而随着用户收入的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零售渠道端出现了品牌少需求强现象。
但经历过长期的产能过剩之后,市面上涌现了一大批基于电商平台品质好性价比高的品牌,这是快时尚品牌陷入关店潮的原因。但这不是核心原因,快时尚品牌们集体下滑的核心原因是,他们未能跟上用户消费习惯的快速转变。
对于一个典型的70后80后普通用户来说,在他们刚有消费能力时,能负担得起的产品质量普遍偏差,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消费习惯是追求品牌和款式——用品牌和流行款式来代替质量。一个直观的案例就是:过去质量好的基本款服装被视为工作服,费心思做穿搭被认为是买不起流行款。
随着产业链水准提升,质量好的高性价比产品越来越多,大多数用户能分辨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别,也越来越注重材质,将材质与款型进行挂钩。就服装领域最直接的现象是:用户习惯购买基本款,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学习利用基本款服装进行混搭。化妆品领域的现象则是:用户不再听感性的广告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成分党。
这些新的消费习惯在90后、Z世代身上更加凸显,而随着Z世代的成长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习惯,性价比、品质、风格、个性成为关注的核心,而是否是大牌流行款变得无足轻重。同时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中小品牌国产品牌正处于爆发阶段。
对于所有消费品牌来说,获得年轻用户的认可,才有可能保证未来数十年稳定的销售。因为年轻人面对消费品牌时探索欲更强,更愿意进行尝试发现并替换掉已有品牌,可以说年轻人就是消费品牌的未来。而当下14~35岁消费群体正在密集制造全新消费品牌,其中Z世代注重体验的全新消费意识与过往注重服务的理念发生冲突,正在重构国内消费品牌格局。
如何为Z世代带来优质体验,打造新一代品牌,是所有消费品牌正在考虑的事情。这需要品牌有能力传达出有价值的品牌理念和内涵的生活方式。
每一代年轻人都在基于已有的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消费品牌正是年轻人表达自己新意识的投票器。
同时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消费能力有限、对品质的要求在快速提高基础情况。如何用最好的体验最高效率最大的声量最高性价比帮助年轻人发出自己的心声?这是品牌们需要关注的。
不同商业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如何把住他们的发展节点和核心能力才是要点。
来源: 公众号:捕手志 翟更章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集合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