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火锅的季节。团聚而坐,相拥而食,毛肚加黄喉,一口啤酒下肚,是冬日里火热的浪漫。在作家梁文道的眼里,火锅是最极致的团圆。在火锅爱好者的眼里,火锅是呷哺呷哺(市值百亿)和海底捞(市值一千六百亿)的选择,一个主打性价比,一个推崇服务。
同作为火锅界的网红,两家市场定位不同的火锅店屡被比较。海底捞凭借做美甲、小零食等优质服务誉满天下,龙头地位日益巩固、市值早早便破千亿;呷哺呷哺却被市场唱衰,股价从去年7月31日的历史高位17.72港元拦腰折断,目前总市值尚不及海底捞的十分之一。从2016年起积极求变,谋求业务转型的呷哺呷哺,与海底捞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怎么了?还能追上海底捞的脚步吗?
呷哺呷哺“大跃进”,越努力却没有越幸运
1998年,贺光启在北京创立呷哺呷哺。其在国内首创吧台式涮锅、一人一锅模式,主要面向中低层消费人群。一人一锅起初在北京水土不服,但非典却给呷哺呷哺带来契机,从一天卖不出三锅一跃成为当时的网红店。寒冷冬夜,一锅实惠的呷哺呷哺,是当年无数北漂者的温饱,也是他们的坚持与情怀。但贺光启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情怀。
(呷哺呷哺门店数 来源:兴业证券)
呷哺呷哺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近五年来,呷哺呷哺门店数量稳定增长,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18.3%。2019年上半年,呷哺呷哺仍旧没有收住扩张的脚步,新开76间呷哺呷哺餐厅及13间湊湊餐厅,餐厅总数达到955间,覆盖中国19个省份的118个城市及3个直辖市。另外,2016年和2017年,呷哺呷哺分别推出“呷哺小鲜”火锅与生鲜食材配送服务和“呷煮呷烫”冒菜品牌,切入火锅外卖市场。
(呷哺呷哺门店结构 来源:兴业证券)
呷哺呷哺扩张采取滚轴式发展战略,即通过集中资源于几个重点商业地区从而进入该市场,并逐渐渗透周边地区。公司最早进入北京、上海、天津市场,并在城市内开多家门店进行深耕。此外,呷哺呷哺还不断下沉进入东北、河北等其他地区。呷哺呷哺大本营——北京的门店占比不断下降,另一个一线城市上海亦然;反之东北、河北等下沉地区门店占比稳定上升,已占其门店数的半壁江山。
此外,呷哺呷哺正在变得“高级”。2016年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宣布呷哺呷哺由快餐转向轻正餐。在该战略推动下,呷哺呷哺原来橙色为主的1.0版装修风格被替换为黑色的2.0版本,而且加入更多方桌,提升用餐环境,客单价也相应有所提升。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高端聚会火锅餐饮品牌“湊湊”。湊湊瞄准中高端人群,以“火锅+茶憩”模式在一线城市快速扩展,与呷哺呷哺的中低端定位互补。今年10月,呷哺呷哺又推出新品牌“in xiabuxiabu”,以吸引年轻人群。
(呷哺呷哺营收增长率 来源:choice)
受益于门店扩张、品牌升级,呷哺呷哺取得了不错的营收增长。其营收从2015年的24.25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47.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8%。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营收增长率从2018年起开始逐年下滑。此外,呷哺呷哺还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其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2.49%。不断扩张门店的呷哺呷哺可谓非常努力,但却没有收获幸运。股价不断下跌的呷哺呷哺,问题出在哪里?还能否追赶海底捞?凭据又在哪里?
呷哺呷哺能否追上曾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呷哺呷哺已经不是我认识的呷哺呷哺了。”火锅爱好者黑石说道,“呷哺呷哺升级后,消费者并不买账,同一个商场的捞海(猪肚鸡)、牛焱(牛肉)、一家四川火锅(川味)各有特色且都要排队,呷哺大概1/3的上座率不到。感觉升级后失去了一人一锅性价比的特色,作为消费者找不到进店的理由了,翻看大众点评的评论很多都是北京的情怀回头客。”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