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左手流量右手资本 老面馆存活20年的生意经

  钱塘江畔,复兴南街,短短2公里不到的老街区上,最多的时候密密麻麻地扎着十几家面馆。

  这里被称为杭帮面老街区。

  小狗面馆在这条街的最东头,店面30多个平方,门口支起2口热气腾腾的炒锅,店内几张桌子板凳,再无其他装点。炒锅里常年呲溜着雪菜鲜笋肉片、腰花,烧出来是杭州人最爱的片儿川和腰花拌川。

  最热闹的时候,客人直接从店里搬了板凳出来,蹲在地上,面碗放在板凳上,10分钟不到一碗面下肚,吃完抹抹嘴上的油,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开,后面还有人在等着这些“板凳桌”。

  “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卖出了197斤面条,2个师傅烧了9个小时没有停过。”小狗面馆的老板孙冬林告诉「电商在线」。

  按照1斤面条烧3碗面来计算,这间不起眼的面馆1天就卖出了591碗面条。这只是杭州人爱吃面的一个小小剪影。

  在杭州,像复兴南街这样的“面馆扎堆街区”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的大街小巷里分布着超过1万家面馆。在今年双12之前,口碑发布“江湖封神榜”,挖出隐藏在市井的餐饮小店,全国有13个城市的1730家店铺入围,其中杭州有82家餐厅入选,7家是面馆。

  纵观整个餐饮市场,餐厅的“寿命”并不长。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18》,2017年全国新开出311万家餐饮店,但其中285万家开店不到1年就关闭,餐饮店的平均寿命不到1年半。

  然而在杭州,动辄有10年、20年历史的面馆不在少数。巷子越老、面馆越多、活得越久。

  很难想象,一家传统的面馆能如此吸睛又吸金。灵活借助短视频、直播工具吸年青人视线,凭借独门地道的手艺从市场突围,甚至引入资本,光杭州几家面馆就融资数亿元。

  新的问题是,左手流量,右手资本,在快生快死的互联网生命期里,当新一代消费者到来,流量、竞争、营销、资本、扩张等问题一同摆在面前,这些老底子面馆要如何完成更迭,在老字号的路上完成第一次交接班?

  熬出来的老面馆

  不起眼的铺面,不繁华的地段,然而食客络绎不绝,这家面馆至今只有7张桌子,每日仅营业半天……

  《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描述菊英面店,这也是很多杭州面馆的原生态。老小区的巷子里、菜市场的正对门、高架桥下面、公共厕所的不远处,总能够找到杭州的面馆。

  杭州的面馆不怕“正面交锋”,喜欢密集、扎堆地开在一起,扎在小区的角角落落。这片江湖之上,人人都有两把刷子,都有自己的秘籍。但是彼此之间,又都是客客气气,“对手”之外,他们还是一条街上的街坊。

  坐在门口的板凳上,孙冬林时常会盯着来来往往的车子发呆。

  2000年下岗后,他和妻子来园花在复兴南街上盘下一家店面,支起锅炉,一碗一碗地为街坊们烧面。之所以选择开面馆,只是这门生意投资小、门槛低,而自己又刚好做过厨师。

  一转眼,将近20年过去,毛估估有200多万碗面条从孙冬林的面馆端出去。

  “那个时候路都没这么宽,路上没什么人,也没什么车,一碗片儿川才2块钱一碗。”孙冬林回忆。

  彼时,这家面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直到近几年,来的人越来越多,孙冬林才索性将自己的别名“小狗”直接用作面馆的名字。

  杭州的面馆向来如此,要么连名字都没有,摆几张桌子,贴张价格表;要么直接是老板的名字,距离小狗面馆一两百米远,就有老高面馆、阿强面馆。整个杭州的著名面馆也一贯如此,菊英面店、慧娟面馆、方老大……

  孙冬林不太记得自己的面馆是如何走到“火爆”,2003年的非典,是他记忆中的分界线。

  “大概是在2004年的10月份,非典完全解除了,我的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每天能卖出70斤面条,等到那年过年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100斤面条。”孙冬林说。

  而在此之前的两三年里,小狗面馆一天大约只能卖出10多斤面条,妻子来园花一人就能够对付。一个月总共卖出不到2000元的面条,刨去所有成本,这家面馆处于亏钱状态。当年,杭州人的平均月薪在1500元左右。为了生计,孙冬林只好出去开出租车。“一边开店,一边跑出租,整整熬了3年。”

  没有直接把面馆关掉,一是房租没有到期,二是自己的店还是有一帮老客人。孙冬林知道杭州人吃面爱吃浇头,从市场上买来新鲜的腰花、猪肝、冬笋、雪菜,回来斩段、切丝,下进热油锅,快速翻炒,1分钟左右热腾腾出锅的面条马上上桌吃完最为过瘾。

  口味,是小狗面馆能熬下来的前提,而如何让自己的面馆走到更多人的视线中,孙冬林告诉「电商在线」,“街坊觉得好吃就会带人来吃,人带人就越带越多。”

  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十多年下去,生意才被慢慢盘得红火。

  杭州的老底子面馆,大多和小狗面馆有着相似的起源。早期投入低、门槛低,直接架起炉灶做点街坊的小生意。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突如其来的流量,老底子面馆的生意如同滚雪球一般,当这些扎在街坊家门口的面馆,一个个把根扎深了,它的客人也开始枝繁叶茂起来。时间的长线之下,食客的流动带动着消息的流动,老底子面馆的走红有着很长的“蛰伏期”。

  长在“流量”上的面馆

  刘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却是长在“流量”里的一家面馆,在品质的加持之下,这份“流量”已经持续了9年。

  尽管其藏身在一家小农贸市场的背后,要不是有地图导航或者熟人带路,你甚至找不到这家面馆,但是约摸百米开外,香喷喷的牛肉味足够让人循着味道找过去。

  从诞生之际起,这家面馆就承接着来自媒体及美食家的关注。用凌晨现杀的黄牛肉、牛骨,熬出浓郁的汤头,配上定制的面条,刘姥姥的牛肉面在整个杭州属于少见。周围的街坊手上提着刚买的菜,鼻子里却总惦记着刘姥姥的牛肉面。

  受关注还有一丝原因来自老板周昆的“身份”,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浙大文学硕士,做了20多年的编辑工作,却在48岁之际,毅然放下了铁饭碗。一个转身,在浙江大学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的门对面,开出一家面馆,因为对于《红楼梦》的热爱,为面馆取名“刘姥姥十里香”。

  同样长在书房里的知名面馆还有和府捞面,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面馆,比周昆的面馆还要晚1年开张。但在资本的加持下,和府捞面3年开出200家店,1年卖3000万碗面,最近又拿到了2.15亿元的C+轮融资,直接奔着上市去了。

  周昆全然没有这样的野心,这个生活在杭州的江西人只想悄悄地“隐藏”在闹市深处,在此之上,他明白牛肉面的品质、用心对待顾客才能长久以来接住顾客。

  “是因为发现了真正好吃的牛肉,才有了开这个面馆的想法。想把这些好牛肉做给周围的学生们、街坊们吃。”周昆对「电商在线」表示。很多浙大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周昆的面馆吃到毕业。

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面馆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