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品类虽百花盛开,但仍无头部品牌来制定行业标准
满记甜品、许留山、鲜芋仙等品牌虽已完成了全国化布局,但实际上,整个甜品品类谁来主导、谁来代表甜品,全国依然无统一的认知。也就是说,甜品品类依然没有头部品牌,更没有公认的行业标准。
什么是行业标准?比如说提起火锅、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等品类,大家都会想起几乎一样的品牌。更比如说,吃传统烤鸭找全聚德、吃新烤鸭找大董……
品牌代表品类行业标准的意义在于:去一个品牌就可见其上属品类的全貌,从这个品牌的呈现,也能看出该品类的经营逻辑。以甜品认知度最广的满记甜品来说,它也只是港式甜品中的一小脉而已,对于广东人、香港人来说,当下吃甜品严格来说几乎没有公认的必选品牌。
消费者的认知路径是:离哪家近,就去哪家,或者谁更符合此时的心情或者谁与自身消费力吻合就选哪家。
比如说一款芒果班戟,消费者可以去任意品牌消费;一款提拉米苏,几乎在大多数蛋糕店、面包店、甜品店都能购买,消费者无非对比价格和距离而已;以米芝莲的奶茶来说,消费者可以去任意奶茶店就能买到类似的产品,又如咖喱鱼蛋、鸡蛋仔等,这些都不是某一品牌的“高标识必点产品”。
换句话说,如果品类下的产品没有识别度和认知度,那么市面上的大多甜品店基本只是在卖一个选择,而不是在卖产品。
这样一来,甜品店的逻辑就和便利店很像了,无非把门店当成货架,然后衡量能上哪些产品而已,在这样的逻辑下,品牌价值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拿便利店举个例子,有个7-11便利店的忠诚顾客想买一瓶水,假设该顾客附近有一家传统杂货店(距离2米)和一家7-11便利店(距离500米),那么这位顾客有多大可能会放弃前方的杂货店,转而多走500米的行程去7-11呢?
显然,在时间更贵的当下,大多数人基本不愿意多走路,这也是为什么看似没有竞争力的传统杂货店依然有生命力的原因。
同样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低端的传统甜品店只要有客流,那么生意一般不会太差的原因。
一起来思考:甜品品类的高频刚需是真的还是假的?
奶茶和咖啡相比哪个更高频和刚需?
从当下看,两个都是高频刚需的消费选择,奶茶的刚需高频来自于好喝、持续的产品迭代、更加靠近消费者、可以边走边喝、价格不贵等优势,而咖啡的刚需高频来自于星巴克的市场教育和瑞幸的补贴,加上奶茶品牌的产品延伸等。
奶茶的产品要比甜品更纯粹,如消费者去大多数奶茶店只需说“来一杯招牌奶茶”,店员基本就可以确定产品,而去了甜品店,如果说来一份招牌甜品,不同品牌的选择基本是不一样的。
再对比甜品店和奶茶店,一方是即点即走,一方则九成以上都必须到店消费或者到家消费。
1)、如何突破消费场景是甜品店的出路之一
书亦烧仙草半杯都是料,这就是甜品饮品化的一个原型,严格来说,这就是一款甜品而不是饮品。
再看7分甜,它就选中了甜品标识产品之一的杨枝甘露,将之饮品化了,让碗里的甜品变成了可以带着走,更可以走着喝的一款产品,再到以杨枝甘露为原型开发了其它各类“水果甘露”,以组成“甘露产品线”。
TEA CROSS交茶点也比较有趣,它选中了提拉米苏这款甜品,将之做成了饮品,推出了“提拉米苏奶茶乳酪”。
我们可以看出,奶茶的触角越伸越长,且在市场中颇受好评,那作为甜品店的品牌们,为什么不能打破自己的消费场景,自己率先饮品化呢?
2)、如何制定产品标准和品类标准是甜品品牌的一大出路
果木烤鸭就是一个好例子,某品牌喊出了烤鸭要用果木烤,来为自己正名,这个行为也为烤鸭品类制定了可以摆在桌面上的行业标准。
实际上,果木烤鸭是北方烤鸭的一个常见操作,这个行为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古代。
烤鸭为什么用果木?是更好吃吗?NO,因为在过去,果木更便宜、也更常见,更因为在传播的时候果木更有质感……
PS:在顾客思维里有水果好吃的认知,那么用果木来烤鸭也更好吃,想想看,你去买木材做饭,一段是果木,一段是不知道什么乱七八糟的木材,你选哪个?
茶颜悦色为什么口碑那么好?因为产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它明确说明了不用奶精……不用奶精不是秘密,这个行为也不是茶颜悦色第一家提出来的,但消费者看到了后,觉得茶颜悦色是一个不错的品牌。所以在长沙说起奶茶,基本必选茶颜悦色,这不只是好喝,更是随处可见且消费得起的品牌布局势能。
那么在甜品这一领域,吃甜品必吃什么产品?双皮奶还是提拉米苏?没有任何品牌发表过意见。
再到提拉米苏谁家好?应该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这也没有人发声。
3)、如何界定产品边界,是甜品门店品牌化的必备路径
为什么许留山要在门店卖鸡翅、咖喱拼盘这类产品?是因为一样味道重、一样是香港饮食的代表产品、一样是香港人喜欢吃的食物之一吗?还是说品牌方恰好有这样的供应链优势?
一个有趣的认知是:品牌方的思路越是理直气壮各种找理由,顾客越是摸不着头脑。
再到赵记传承牛奶甜品这一全国化品牌,它的产品线居然还有酸辣鸡脚、乌冬面、凉拌黄瓜、猪肠粉等这些与甜品“背道而驰”的产品。
不可否认,大多数甜品品牌连自己要卖什么、可以卖什么、顾客要什么都理不清。
如果只是考虑顾客不吃甜品就可以吃小吃、顾客吃完小吃可以再吃甜品等这样“顾客顺带可以买什么”的逻辑,其实就是杂货铺、便利店的经营思路。
总体而言,整个甜品品类目前仍无标准、仍无全国化品牌认知、仍无明确的经营思路与定位思路,这就是当下甜品品类没有跑出诸多独角兽的核心原因。
(来源:筷玩思维 李三刀)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