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规模的意义与便利店的格局
笔者想说的意思,或许你们已经猜到几分。互联网背景的团队,注重规模, 我们能理解。但是他们对规模的追求如此疯狂,是出乎意料的。关键问题是,规模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传统零售业并非不重视规模,在连锁百强排行榜上,苏宁国美一直高居三甲,那也是早年抓紧时间跑马圈地的结果。虽然在后来的转型过程中,苏宁国美也曾经提到要重回零售本质。但是他们有时间自我调整的窗口期,确实是足够的规模带来的。而他们的规模得益于几点:
第一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住房条件改善需求;这个时候,需求缺口是巨大的,卖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渠道功能,只要不缺货,就能卖出去,什么精细化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家电产业上游整个产业链的足够成熟(市场集中度高、大品牌林立)与国际化水准。基本上中国的市场第一在国际上也是第一,国际玩家根本不是对手。
还有一点,家电零售市场本质上是技术换代驱动,而不是消费者高频消费行为驱动的市场。
但是与之相比,便利店市场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先看下大卖场,大卖场发展至今,全国连锁和区域连锁都有。各自都有做的好的和做的差的。对于区域连锁来说,规模更多表现为密度,而对全国连锁而言,规模更多表现为布局的完整性。无论是谁,规模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总的采购数量的增加,提高企业在供应链端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按照这个逻辑下来,便利店行业目前真的是着急提高供应链端的话语权吗?便利店也不是主做生鲜,恐怕这个阶段还早。现阶段便利店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大家都有共识。
比如房租问题,每个房东都是独立的,房东不会因为你门店多就给你免房租。而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有人门店越多,越是愿意抬高一倍的房租去撬别人的门店。规模越大,只见成本越高。
其实能够从供应链思考问题的,至少还是个零售的逻辑。问题是互联网思维不是这样看,他们是从用户思维出发,认为每个门店都是吸纳线下流量的载体。流量才是互联网思维玩零售的本质,瑞幸、盒马都是如此。
这与零售业的本质,大相径庭。至少按照笔者现阶段的理解,是南辕北辙。
本土便利店行业现在从全局看,还是处在做大蛋糕的阶段,而不是存量市场的你死我活。一枝独秀,也绝不是国家有关部门希望看到的。现在的难点,从市场消费端看,是很多便利店跟不上新一代消费者的变化,大家对于消费者的本地化需求,更多时候是看到了却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满足。从生态看,是上游配套与便利店行业的需求无法完全匹配,大家无法形成稳定的信任的长期合作伙伴的问题。
无论怎么看,规模问题都不是现在最显著的问题。门店多也未必是值得夸耀的,门店多而且大多数都赚钱了,才是值得敬佩的。
唯一的解释是,门店多的这一家,希望用这个来改变行业的认知,输入自己想好的游戏规则。至少让公众形成这种认知,谁大谁就是好的,谁门店多谁厉害。毕竟过去外资便利店就是行业的认知和标准,新的竞争对手,如果能建立新的认知标准,自然自己也就赢定了,至于打的招牌是互联网还是规模,都是手段。从竞争策略来说,这是聪明的。
问题是,给一群人洗脑容易,给一个市场洗脑该有多难?若论门店多,易捷便利店2万多家门店是全国第一。前一段时间卖咖啡,媒体关注很高,但是官方还是很低调;至于美宜佳的张国衡先生,业内都知道见他一次让他开口有多难,但是还有很多同行趋之若鹜,排着队去学习。
因为在国内同行看来,除了日系便利店,美宜佳就是已知的第二条道路。如果有人想证明自己是第三条道路,可以,请用实力说话。这个实力不光是糊弄外行的规模,还有财务数据。
现在,上市的瑞幸也已经开始受到了美国投资者的质疑,在发二季报时,瑞幸高管也表示,要争取在三季报实现账面盈利。经济形势这么不好,投资人也不是傻子。
还是那句话,在市场上找到几个傻瓜不难,想把整个市场都变成傻瓜,还是挺难的。而把别人的都当成傻子的人,最终会有自己的结局。
(来源:微信公众号“商业咖啡” 胡安)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