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Costco?
微博网友“晴天咖啡”,8月28日
个人朋友圈截图,9月2日
美国人是典型的mobile society,汽车社会,已经快100年了。
他们都住在农村的house里。
曼哈顿的房子没人买得起,亚特兰大的房子没人愿意买。
纽约五个大区,曼哈顿是很热闹的,全美国只有曼哈顿是这样的,所有的好吃好玩好看好泡的,都在曼哈顿。其它的城市,城市中心地带都极度分散。随便吃顿饭,时速60公里要开半个小时。
亚特兰大就是个上班的地方,全是高楼大厦,人住在里面会疯掉的,感觉还在上班。曼哈顿也是个上班的地方,一个历史100年的小破公寓就要几百万美金以上,比北京上海都贵。
所以无论在曼哈顿上班,还是在亚特兰大上班,都住在遥远的乡下,开一个小时车上班,再开一个小时车下班。
他们住的地方就真的是住的地方,连买一罐可乐都要开车15分钟。所以他们回家以后,最好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个星期买一次。反正他们都是house,地下室里可以放一辆装甲车。
只有mobile society,才适合Costco这样的卖场。他们每次买完,就是囤。如果不幸少买了可乐,或者胡椒粉,那动一次工程太大了。
城市周边遍布着各种卖场、outlet、recreation(休闲场所),而且往往相距挺远(开车60码半个小时),所以美国的中产阶级拖家带口周末出来一次,就恨不得把周边的地儿全部都去一遍。
上海的Costco比起美国其他城市的Costco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实在不算远。我住在曼哈顿的时候,去一趟新泽西的Costco,大概开车2个多小时。
他们哪能想象中国人都住在城市里呢?
当然,中国也有很多人住在乡下,他们的门口就是菜地。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中国人是每天要买菜的。囤这件事情,只有在东北的大白菜是一件现实的事情。从东北菜到山东菜到上海菜到福建菜,哪个菜系敢说我用囤的东西做出来的?每天买菜这件事情,是中产阶级生活是否足够幸福的一个底线标准。
所以买菜的人是谁?要么是父母,要么是妻子。谁是mobile society的人?
并且大家都住在城市里,全家满地都是,联华满地都是,农贸市场满地都是。这才是符合中国人的生活的日常场景。
而且,早上要买油条、买豆浆,最好是在步行15分钟的时间里;或者离办公室5分钟的时间里。
中国人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车了,但其主要功能不是买菜。第一,上班;第二,接送小孩;第三,春节回家;第四,假日旅游。谁要是说自己的车主要功能是买菜,简直笑skr人。
美国人起码两辆车:上班的车和客货车,接送小孩和买菜合一。
所以,你明白了吗?去Costco这件事情,还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的问题。陌生人社会自己买菜,熟人社会家人买菜。自己买菜开车,家人买菜一个菜篮子。
Costco怎么能明白这一层关系呢?
为什么不去Costco?
作者马晴,前申报时尚总监,8月29日
微博网友,糊卡丘,9月3日
外卖在中国是最火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外卖像中国这么火。
外卖的主要消费者,除了职场人之外,是中国的年轻一代。
当然,其实不尽然,日本也很火。
美国的外卖为什么不火呢?美国的年轻人不爱吃外卖吗?有的,主要是披萨。为什么呢?聚会。他们的饮食结构不太适合外卖。
在美国,中午的午餐时间基本上是色拉、三明治、汉堡。在办公区域的周边,布满了各种的deli、小餐馆、便利店。这是美国职场人的主要社交时间。
晚饭必须是在家吃的。
年轻人怎么办?晚饭必须是在外面吃的,这是他们主要的社交时间。
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不需要这个社交时间,在庞大的熟人社交的压力下,这是他们唯一可以躲避社交压力的时间。外卖解决了这一切:不需要社交,又能够填饱肚子,而且预算可控。
中国互联网电商的成功秘诀就在于解决了太多的社交压力。淘宝、小红书、京东,都成功解决了社交压力的问题。
年轻人连在同一个城市里,都不肯多走半个小时去吃一顿带有社交压力的晚饭,你认为他们会穿越上海,去寻找Costco给他们的经济、体面和文化的社交压力?
可是年轻人总归有省钱吧?难道拼多多不是因为省钱才发展起来的吗?
不是的,Costco如果有省钱压力的话,它的竞争对手不过是淘宝。它还比不上拼多多的层次,根本不够拼多多玩的。
拼多多所面对的是中国中产阶级以下的、三线以下或五环以外的人群。他们的问题不是质优价廉,而是什么都廉。他们所缺乏的是最基本的产品需求,而不是高大上地以各种优质商品去诱惑他们。他们看到Costco的价格会吓晕的——什么鬼东西要这么贵?
可是为什么茅台、爱马仕一抢而空了?不要太天真的。茅台和爱马仕会允许Costco长期扰乱他们的价格市场吗?这是一场秀,既是Costco的,也是他们的。Costco的主流产品,虎嗅的一篇文章(《被雷军们膜拜的Costco,真的没有破绽?》)有很详细的计算:
Costco的收入来源于业务矩阵组合。商品销售收入中的41%来自于消费者在实体卖场内购买的包装食品、饮料以及清洁用品;18%来源于加油站、卖场餐厅、医疗(眼科医院和听力中心)提供的附加服务,16%来自于电器、家具和其他用品,生鲜食品的比例只有14%。
所有的这一切,在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替代品。
但是我的核心观点是:Costco以及几乎所有一切的舶来卖场,都建立在陌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小家庭,需要这些卖场,家乐福、沃尔玛、万客隆、八佰伴,来陪伴他们孤独而生猛的中产阶级生涯。而中国的年轻人在社交压力之中,已经全面都转向了网购。他们既抢夺不到被熟人社会所包围的中产阶级群体,也抢夺不到日益逃离社交压力的年轻群体。
也许,等到这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之后,他们也需要Costco来安慰他们日益孤独的灵魂?
当老人们日益退出年轻一代的小家庭生活的时候,当年轻一代再也不愿意承担下一代繁重的家务劳动的时候,盒马鲜生来了。它解决了这一代小家庭逃避社交压力的需求。
但这其实也不是最主要的。即便是我们从农村来到了都市,父母、兄弟姊妹、亲戚、儿时的朋友,都被我们无情地抛在脑后,我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所在,开启了一个陌生的生长时代。
但是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岳父母和他们的家庭,领导和同事们,同学和他们的家庭,以及各种莫名其妙八杆子打不着的社会关系,逐渐在我们狭小的土壤里生长开来,我们呼朋引伴,我们觥筹交错,我们水乳交融。
我们即便躲进了小家庭,打开了淘宝,坐上了滴滴,开上了比亚迪,我们总归生活在一个熟人世界里。
我们从来就不会孤独到去Costco寻找安慰。
这是宿命,Costco与你是否美好,毫无关系。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家” 作者:连清川)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Cos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