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这个议题,入行以来看了不少,吃了更多,但都相对分散在不同的项目上,这里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很多结论是一家之言,但依然希望尽可能去理解生意模式和发展路径,取势、明道、优术,找出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建立基本面坐标体系。
第一问:生鲜市场有多大
答:整体生鲜市场两万亿市场,互联网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生鲜电商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
办个万亿级市场的绝对体量不算大,但确实是无法避免的高频决策,每天都要从这个入口过一遍心理账户,时间花在这里,自然是战略要地。
第二问:模式有哪些,不同模式怎么选?
答: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模式满足着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当然,流量入口是线下的业态,也在做线上的事情,还有一个特点是大家都不大,摘录一位专家的说法:2018年线上生鲜市场2,000亿,1,000亿属于京东、阿里的小商贩,500亿规模属于即时生鲜、速达生鲜业态。
生鲜行业的本质依旧是零售,零售业态天然是丰富、多元的,不同模式彼此分流,满足需求侧重点不同。
1.多是sku的宽度和深度,比如是满足家庭的一日三餐,还是把零售水果甚至日百都包含进来,是否能基于选品的迭代满足游乐园式的需求。
2.快是时间距离上的便利,到家业态不一定是绝对的快,因为你还需要花心思想今天吃什么,最好是挑选友好,方便作出决策。
3.好包括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包括商品品质及用户体验、售后服务。
4.省是对比其他渠道,更高的质价比。
我个人的感知,多+好,类似盒马,多+省,大卖场,或者拼多多,快+好,是叮咚买菜,快+省,是钱大妈、生鲜传奇、谊品,慢+省+不够好,是社区拼团。
第三问:如果要投资生鲜,需要做好什么准备工作
1. 投向什么市场:一线城市业态还是低线城市业态?
2.生鲜业态很难形成垄断效应,实现UE的跨越式优化;模型盈利性难以被证明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出手?
3.与之对应的是,Topline预期是什么:是否可能或者有必要出现全国性的生鲜零售业态?
4.偏早期、有望高回报(3年5x)的案子,能接受多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5. 如何在估值反映增长预期和运营优化预期之前入局?
6. 与退出相关的问题:1.二级市场如何给区域性的生鲜零售业态估值?2.MA情况下如何给区域性的生鲜零售业态估值?
上述问题各花入各眼,用一些不一定准确的数,讨论一下具体模式吧。
第四问:为什么纯前置仓模式巨亏
答:前端补贴长期存在,末端配送刚性成本。
基于每日优鲜-北京比较好的仓来计算,核心假设如下:
客单价包含促销80-90元,日订单量200单,投资额为10万(冷库8万+其他,按 5 年摊销),单仓员工共7人,配送员5人,人均工资为8700元/月(每天每天40单,每订单配送成本为 7.25元/单),拣货员2人,人均工资7000元/月。
券后毛利15%(综合毛利25%,补贴10%),房租2.5%,从前置仓到家的配送是8.9%,可以看到,即便我们不考虑总仓的成本摊销(2%),从总仓至前置仓的运输成本(1.1%)、包装成本(1.9%)、前置仓损耗,已经是亏损的状态。
再来看叮咚,客单价40元,750单/天,每单配送员平均成本5元(配送人员全自营,单日配送50单),券后毛利20%(综合毛利30%,补贴10%)。
员工 20人,8个仓内分拣,12个配送员。前置仓面积 300平米,租金80元/月/平米,投资额为20万(按5年摊销),即房租4%,大仓+前置仓分拣人工12%(大仓2元+前置仓分拣2元+前置仓站长2元),水电2%、损耗2%,干线物流成本2%,包装2%,配送12.5%,每单亏损可能是10个点以上。
第五问:为什么纯前置仓模式巨亏,但也得到投资人重金下注?
答:高密度,高复购,高成长。
考虑到目前前置仓打法的高密度及人的不可替代性,末端配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动态看前置仓订单模型,可能会发生变化的主要变量三个:
a.营销成本的降低(前提假设在于:30分钟到1小时的到家服务体验非常刚性,用户一旦用惯之后难以改变,类似于对拼多多的bet,补贴形成持续、高频的大流量池,在补贴消退后,依然可以留住用户)
b.用户为末端物流付出一定成本(有外卖平台的用户教育作为铺垫)
c.供应链的提升,加品类提高客单价,高毛利品类销售占比提升
同时,现金流较优。
存货和应收都是0,上游有30天以上的账期,不考虑大规模补贴的情况下,通过把规模做大,账面现金流较好。
拉回来,投前置仓,投资人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归集到三点:
a.LBS:长期高频的交互过程中,零售商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知晓和预测本地居民的需求,高频肉菜到其他低频高客单品类;一切库存的产生皆来自于人群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小区经济由于颗粒度更小,服务人群有限(往往只是1-2个小区);
b.类luckin逻辑,对线下流量的绝对争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人口多为新生精英人口,生活节奏快,且线上支付习惯成熟,城市人口密度支撑到家配送,线上场景有机会形成头部效应;基于头部效应又有延展,全线上下单获得巨量用户数据,只要人圈进会员体系,玩法可以有n多种;
c.谁先占据更多的物业,先打磨好供应链,形成业务壁垒。
但是也因为头部效应,竞争会更激烈,成为超级app入口的门票不多,出路可能是成为超级APP或者与拥有超级APP的巨头共舞。
第六问:社区生鲜门店为什么在近几年发展快速?
答:实现了生鲜品类与消费人群连接上的重构。
机会和价值点明确:
社区生鲜店是拆解了传统大型商超中需求最密集的板块,挪移成更便利的近场零售。
核心用户价值在于家庭场景下“做饭和吃的体验升级”,满足了消费者的时间效率(到家or到店)、购买体验(性价比、菜品丰富度、店感、店员服务)和生活场景(围绕厨房场景的延展)需求。
契合了宏观与中观的结构性变迁:(这点其实很值得深究,期待伙伴们的线上线下讨论)
1.城市结构:中国新城区建立的结构性机会,特别是在一些人口持续流入、新城区建造较多且社区服务配套还不完善的城市,比如合肥的人口增长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人群对时间效率要求不高,也愿意自己去店里挑菜
2.居住结构:一二线城市人口的回流,低线城市向高品质新社区聚集,从一种分布状态打破后向另一种分布状态重新聚集
3.家庭结构:采取与中国小家庭式结构饮食场景匹配的小包装式
4.消费升级:消费者开始重视新鲜肉、高品质蔬菜水果
5.技术:大数据、动态库存管理、供应链包装、城配
摸到了SKU、店效、盈利性之间的平衡:
针对该场景的品类选择,结合门店效率、可扩张性性上找到最优解,基本找到一个标准化能力最强的单店模型。
第七问:为什么生鲜门店业态在投资趋冷时仍有较强的吸引力
答案一:基于非一线城市物业红利,进可攻。
第一:小店店型(物业供给相对充足)*加盟制可快速复制;
第二:可基于前台和中台合伙人模式调动门店积极性,平台化运营,打通供应链资源;
第三:可基于自身供应链拓展更多网点。
此前我们一直觉得线下慢,选址慢,店员培训慢,门店爬坡慢,但我们看谊品,300-500平米的主力店店型,大店模式下,3年不到400家,今年可能到1000家。
钱大妈80平米的小店,3年开了1500家,2018年就放了600个加盟,欢乐番茄,1年新增100家,而且全自营,可以看到小店店型(物业供给相对充足)*加盟制可快速复制。
另有两个可能性,
第一:基于前台和中台合伙人模式调动门店积极性,平台化运营,同时合伙人享有的是分红权而不是股权,门店资产在公司手中;还可以把各自品类专业的、有资源的合伙人聚在一起,打通供应链资源。
第二个可能性:未来的点位不一定是自己开的,还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