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40多年的直接竞争中,一个微小的差异放大了两者竞争力之间的差距。
由于沃尔玛是平价全品类超市,他们不断通过打压供应商获得低价产品,并且获得更高利润,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沃尔玛的产品越来越便宜的同时,经销商或厂家利润越来越少,这样他们就会想尽办法通过降低质量来获利。这就导致沃尔玛走向了低质低价的下降通道。而Costco却在会员费的支撑下走向了高质高价的上升通道。可见,沃尔玛和Costco的几十年商战,背后并非只是商业模式差别,而是商业根本价值主张的基因区别。当然,沃尔玛也很伟大。
3、Costco有效地激励了“专业”用户,并给与“业余”用户信任和实惠。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超市零售用户粗线条地划分,大体有两类,一种人是对价格极度敏感,选择时间相对充裕的。他们是用挑选的时间换更多实惠的“专业”用户,比如勤俭持家的主妇、退休老人、低收入群体等,Costco为这种人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批发服务,让他们可以通过挑选和数量两个纬度体现最大化优惠。还有一种人是“业余”一点的用户,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购买决策更快,希望最快的速度买到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这些人更多是都市年轻人家庭、快节奏人群。这类用户并不少,他们需要值得信任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Costco即使让一小部分“专业”用户占到了很大的便宜,但由此带来的对多数人的传播效果,足以平衡之前在“专业”用户上面亏损的利润。
4、Costco符合“消费价值观升级”和“粗放消费模式降级”的双重趋势。
目前,Costco在全球七个国家设有超过500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于美国境内,加拿大则是最大国外市场,这次来中国大陆刚开业就这么火爆,不由得带给我们更多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全球零售巨头的日本高岛屋在上海就很快关门了,而Costco却如此火爆呢?
是因为中国人买不起高端百货了吗?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对。
这个说法“对”的一部分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粗放的消费模式面临降级,大家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了,首先减少的就是高端消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Costco很符合上海人,甚至国人对于新型零售价值观的认可——消费既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零售这个行业,既可以日久见人心,也可能日久生厌,家乐福显然就是后者,自己不进步就被别人就赶超了。盒马鲜生现在很火,但在我们调研中看到其“价值观势能”还是不够高,很多产品定位很高端,但是品类庞杂不容易理解。当然,在生鲜和高质量产品上,盒马鲜生也做得很好,但从商业价值观角度,美国公司值得盒马鲜生学习。
说了这么多,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谈谈个人对中国零售行业的一点趋势性判断。
首先,会员制的商业机会可能随着Costco进入中国得到加强。其实会员制不仅仅是积个分那么简单,它背后有一套精细化运营的逻辑,比如帮会员严选低价高质量产品,帮会员提供更多服务,针对会员强化某种商业理念或者价值观,强化情感连接等等。如果做好会员制,就必须以会员为基础展开运作,维护好这个社群。
其次,商业模式需要在零售和批发之间找到结合点。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其实和美国相似度是很高的。现在越来越多城里人喜欢开车去大量采购,这很“美国”,这种基于汽车之上的超级市场如何运作给中国的商超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题。
再次,企业要有突破性的价值观传递。Costco在开业首日提出来一个口号:“随便吃,吃好了再买”。这个口号真的很有一种超乎企业和客户之间信任的价值观在里面。中国的零售企业在这方面可以思考很多的突破点,让消费者获得情感支持。比如宜家,那么多人在里面躺着睡觉,没有人去干涉,你买不起一套家具,可以在里面呆一整天体验,这就是价值观的力量。中国人和其他国家消费者一样,讲实惠的同时也看重被信任、被尊重。
最后,企业经营需要合理运用低价武器。荷兰和比利时最近兴起的HEMA零售虽然销售的是价格低廉的商品,但给用户的体验却是很高端的。企业需要多去思考应该如何重构价值链?如何创新节约成本?如何在保证低价格的同时确保供应商生态不断供给高质量产品?
当然,今天的火爆不意味着Costco就在中国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它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更本地化的高效管理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上海人和Costco今天都给全国人民上了一课。应该说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开放的族群。长期与欧美等国家的互动交流,让国人具备了深深的全球化素养,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理性。即使是美国企业,无论是特斯拉,还是Costco,都没有在中国受到冷落,这就是中国消费者对世界企业的胸怀。
(来源:凤凰网财经 周掌柜)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Cos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