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抢购Costco这件事儿,其实充满了喜感。仅仅看新闻标题,你就可以感受到那种热火朝天的状态。Costco“被迫停业“这几个字背后,无数人的失望和惆怅、商家的无奈加窃喜,以及旁观者的惊讶,跃然纸上。同时,这也向世界悄悄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国消费者希望和美国优秀公司一起成长!
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其实这个商业模式本身并不新鲜,在很多年前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就在中国试水过,不过经营得不好。
这次美国零售巨头卷土重来,景象则完全不同。有两个亮点,第一个是“爆满”,停车场的牌子写着“车位已满,至少需要等待三小时”,这个表达很“上海”,中国其他地方很少会提示你还要等多久;
第二个是“茅台”和“烤鸡”遭到了抢购,听到这两个词真的会让人笑出声来,很好地体现了中美友好——国人爱茅台,美国朋友喜欢烤鸡。烤鸡也是很多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最爱的食品,我几次去迪斯尼转来转去都是觉得烤鸡腿性价比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Costco里面大部分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商业确实一直是超越国界的。
本文我们将从这个“火爆”开始,谈谈对上海消费者和Costco的更多思考。
先说上海人!夸张一点说,“抢购”多少有一点行为艺术,特别是在全球贸易争端的时刻,消费者的热情并没有被舆论情绪所影响。跳跃一点想:也许未来某一天在全球贸易重归正常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上海人今天的抢购点赞,因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开放的心态、不计前嫌的热情和胸怀。
为什么上海人如此热衷于抢购呢?其实“上海人”这个表述可能不太准确,因为今天的上海作为世界之窗,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国人实际上已经很难分清楚到底一个什么样的比例了。
我个人对上海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于找工作的事,一位投资圈的上海大佬曾对我说,“我们上海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里赚5000块钱,也不愿意在创业公司赚1万”。他有点自嘲地说:“上海人讲格调,爱生活,但有点不太爱冒险。”
还有一件事更生动。有一次我在纽约出差,同行的一个大巴里有一位90多岁的上海老奶奶。当时大家都很好奇问她究竟是怎样忍受了长途奔波的劳苦来到的美国,但老奶奶一直流露出自信的笑容。和她同行的女儿说:“我们家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在十里洋场的大酒店里工作过,见过世面,70岁的时候还能从日本自己转机去美国。”
这两件小事儿真的定格了我对上海人的印象:其一,上海是中国最具开放传统的城市,上海人是实用主义、理想主义和拿来主义完美融合;其二,上海人在长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中,接受新鲜事物快,没有中西的对立,热心看世界;其三,上海人很喜欢用行动为自己的价值观“投票”,他们喜欢什么就会充满热情地去追求。
这又让我回忆起2000年左右在上海看话剧的一个场景。当时很多50多岁的上海夫妻都是男士西装革履,女士带着黑丝手套和很洋气的帽子,两个人手挽手走进礼堂。
这些景象和今天的抢购潮一样美好。上海人的确厉害,将高雅、多元和实用结合得如此严丝合缝。总之,上海人的抢购行为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的积极态度。
再说Costco。上海人抢购背后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Costco确实代表一种趋势性的商业形态,我们可以大体从四个角度解读其商业模式:
1、Costco的本质是针对个人的批发市场。
这样解释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Costco背后的大逻辑。Costco一直秉承低价高品质政策,严格将毛利率限制在10%左右,远低于其他零售企业。据说,如果Costco的某一件商品毛利率超过14%就需要上报CEO。当然,这可能是一种传播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低价是Costco的杀手锏。
那Costco降低的价格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分析大体有三个角度,其一就是品类聚焦,一般在Costco里面一个品类有10种以内的产品,都是精挑细选的,这样的专注在供应链上分摊了很多成本,采购比较集中;
其二就是会员费支撑。说起来199元或者299元的会员费,看起来不多,但是如果放在几万人的体系中看,是非常巨大的。数据显示,Costco的会员费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2%,但是却贡献70%的营业利润;
其三就是在高人流基础上,服务类产品拉高了Costco的整体毛利水平。Costco的卖场里不仅有蔬果、肉类、乳制品、海鲜、烘焙食物、花、服饰、书籍、软体、家用电器、珠宝、艺术、酒类和家具,许多分店还设置汽车维修服务、药妆店、眼科诊所、照片冲洗店和加油站,这些服务类的产品会通过巨大流量平摊成本,何况O2O也是Costco的一个核心战略,也在降低成本。所以,从批发市场的定性上看,该公司其实用了一种“不对称博弈”战略重构了零售的价值链,这一点很了不起。
2、Costco在沃尔玛商业模式退化的基础上崛起。
仅仅从第一条中看Costco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价格和价值链无论怎么重构,也还是属于零和博弈,无非是哪里多哪里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Costco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沃尔玛对比,就会发现这背后还有大学问。沃尔玛是1962年建立的,仅仅比1976年建立的Costco早了14年,应该说这很难构成领先优势,也不能说后者比前者先进,何况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也有类似会员制的尝试。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Cos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