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变得高调了——上周,在北京,宜家中国召集媒体开了一场发布会,这回宜家终于大声喊出了“数字化升级”的口号。
发布会上,宜家中国区总裁Anna Pawlak-Kuliga、商业副总裁张丽娜、首席数字官李宗颖、业务拓展副总裁Francois Brenti等高管悉数露面。而“投资力度最大,100亿”“数字化”“扩张”等等则是这次发布会的关键词......
已经入华二十年的宜家,看起来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
宜家的“迟到”
1. 业绩增速下滑
宜家不得不奋起直追,因为这几年它的状况不算乐观:从2016年到2018年,宜家中国交出的是连续三年销售额增长率下滑的成绩。 公开数据显示,2018财年(截至2018年8月10日),宜家中国销售额超过146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9.3%。不过,这一增长率与2017财年相比下滑了4.7%,与2016财年相比下滑超10%。2018财年,其商场访客数量超过983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9.6%,而在2017财年和2016财年,这个数字分别是11%和20%。不管是销售额还是访客量,宜家中国的增速已经开始放缓。
对于业绩增速的负增长,Anna Pawlak-Kuliga是这样向媒体回应的:“在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的信心非常足,因为我们的战略很好,执行也相当出色。在看这个市场的时候,要以整体的方式去看,我们非常满意现在的业绩情况,而且正在转变、为未来做铺垫。
我知道压力是有的,但是宜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市场。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方法,能够更好地让我们过去的成绩去帮助推动未来发展。” 但这无法掩饰宜家在中国的焦虑,毕竟在线上零售的维度上,宜家已经被判迟到。
2. 跑在电商后面
这是个每逢提起宜家中国就一定会说到的故事——早在2008年,宜家内部就有人首次提出搭建网上商城的建议,不过遭到了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驳回。英格瓦·坎普拉德担忧的是:“网页上可以做买卖,但会减少来店的客人,这样便会失去一些额外的生意,比如有些商品是顾客随手挑拣的,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东西。”
这不怪英格瓦·坎普拉德,他的担忧不是全无道理,宜家本就是以线下庞大而独特的家居体验为特色,商品海量,性价比高,通吃各种风格和人群,并且还以此延伸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业务,比如以瑞典肉丸子为特色的餐饮。据了解,2015年宜家中国餐厅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亿元。
另外,在零售品类中,生鲜、家居两个品类尤其难以通过电商的方式售卖,曾经,宜家还被公认为可以对抗电商的最好方式。这或许也是让宜家对中国电商发展有些掉以轻心的原因之一。
宜家和“电商”的初次接触就被这样保守派创始人打断了。一直到2018年10月,宜家中国上线了网上商城。
但是这次涉水电商,宜家用的仅仅是电商最原始的方式——用自有官方网站将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然后提供配送服务。只是一年的时间,尽管宜家不断的提醒外界自己在做电商化的改造,但一直没有在这大潮中刷出什么存在感。 从2008年到2018年,倏尔已经过去十年。
看下这期间,国内另外两个家居后起之秀的成绩: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在进行电商和数字化改造之后改头换面——2018年的“双十一”,两者分别交出了超过120亿元和160亿元的成绩单。《中国企业家》文章曾有分析师李骞对宜家作出过评价:“宜家的这个办法,放在五年之前可以,放在今天不一定是可以的。宜家‘已经落后于今天这个时代的电商’。”
世界零售巨头在中国的危机不仅存在于家居行业。近在眼前的,今年6月23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将以现金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家乐福已经用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黯然“告别”中国。
一步迟到,后面就只能加速奔跑了。
电商全面上线还没一年,零售业正流行的“数字化”概念就被急匆匆提上了日程。如今“数字化”“全渠道”这些牌终于都被宜家攥在手里了,它会怎么打? 跑快些 对于宜家未来的电商计划,Anna Pawlak-Kuliga在采访中说道:“宜家在做全渠道布局时非常谨慎,这一方面是因为宜家的商品交易量非常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家居产品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光一套厨房产品就包含800多个零部件。和快销产品相比,它的配送要复杂得多。”
这着实也是宜家为什么没有在以往的电商潮中作出一些成绩的理由,它的块头太大了。现在,宜家终于扭动自己庞大的身躯,开始开枝散叶。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