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消费力正在被国内零售业、餐饮业投资者热情追逐。这是CB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郑州商业市场首进品牌研究》专题报告中所阐述的内容。
该报告称,截至6月30日,有68个国内外品牌在郑州市投建“首店”或新业态一号店。这刷新了河南商业过往20年的品牌引入纪录,也是郑州消费力高质量提升的清晰缩影。
68个商企排队入郑,国际大牌、高端超市、餐饮休闲上半年都来了
2019年上半年,在郑州开业及完成进驻的各类首店品牌为68家。其中,首次在郑州发起的创新品牌多达15家。这是8月7日,“世邦魏理仕报告”针对郑州商业市场所梳理的大数据。
首店,是零售业常用专业词。简单理解,即是指在行业内的代表品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或是指传统老店通过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形成的新店。
不过,并非进入河南市场的新品牌或既有品牌拓展的新型门店,都被业界接受,视为首店。这源于,商界对品牌首店的界定并无清晰标准,但它至少需满足三项行业共识条件之一:其一,全球或全国知名连锁品牌,如2002年入郑的北京华联、2011入郑的LV等;其二,近年在国内零售业热门的新品类连锁品牌,如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几何书店等;其三,受业界共识的区域性强势品牌,如大张实业旗下长申国际精品超市、白石餐饮旗下烧肉店等。
“上半年68家商企入郑开启首店”,是全球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所统计出来的结果,这或有疏漏,或在业界存有异议,但至少它为公众展现了另一个维度的镜像:国内外零售商、品牌商对郑州投资热。
正如CBRE世邦魏理仕郑州公司商业部董事及主管张桐所言,品牌首店或新业态门店投资活跃,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商业经济活力的侧影。同时,这也是对区域人口增长与消费力持续放大最直观的印证。
68家商企中,零售品牌主要集中在服饰类。如华润万象城,则吸纳了法国高端时装品牌Marie Elie、意大利高端定制品牌Curie、意大利时装品牌CoSTUME NATIONAL旗下副品牌C’N’C,以及法国绅士风男装品牌Autason。上述品牌均是首次进驻郑州市场。此外,今年上半年,曾以快闪店方式进入郑州的Saint Laurent、Balenciaga(巴黎世家),经半年“试水”后,正式店铺已在丹尼斯大卫城开门迎客。
新入郑州的主力体验业态则是另一番风景。如长申国际精品超市、大张生活超市,是洛阳大张旗下两个不同的主力店,这是大张加速入郑的最好注解。书店和新能源汽车店,也将成为商场里的新热闹,如中信书店、几何书店、言又几书店,以及特斯拉、小鹏汽车、理想智造ONE,均已确定了落脚点。更有意思的是,花园路商圈的正弘城还筹备一家室内滑雪场,这是要和华润万象城的滑冰场争生意吗?
另据“世邦魏理仕报告”,首次在郑州开店的商企中,餐饮业的占比超过了四成。尤其是日式料理店,达到了7家,细分至日式拉面、日式烧肉、居酒屋、河豚火锅、蟹料理等多个种类。无需赘言,这与购物中心内不断升温的餐饮消费需求直接相关。对此,商场方的经营心态更为直白,“哄好消费者,是持续收租的前提。应了那句老话,‘想管住他的心,先管住他的胃’”。
国内首店经济或启蒙中原,也曾“花钱请神,神不来”
时不时就有新品牌冒出来、新店开业了,这种体验郑州百姓在近来逛街中或已感觉“寻常”。
但在商界人士看来,这种寻常感,折射出的是郑州商业市场的质变,更是河南零售业过往20年在期许的高度。
历史记录了折痕,国内现代零售业对首店经济的追逐始于郑州,它的初始化更可追溯至上世纪末。
1989年底,郑州亚细亚开业,曾在国内零售业完成了四个创举:扔掉三尺柜台,服务优先,连锁化经营,以及商品时尚化、丰富化、特色化。事实上,极少人去关注亚细亚在商品供应链方面所做的开创。
在那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跳转的周期,亚细亚希望向大型国营厂家采购货物,但是曾遇瓶颈。这或因同城国营系商企的货源封杀,或受挫于僵硬的“计划式”零供体系,更或是上游企业对这一股份制商企“身份”的警惕与审视。
于是,亚细亚的立身、破局存在不确定性,倒逼其剑走偏锋,到江、浙、粤、闽找民企或批发市场现金采购。也因如此,以服务用户为轴心的亚细亚,开启了商品差异化方向,在郑州的商场内诞生了第一代品牌柜,这就是首店的雏形。
上世纪90年代末,亚细亚崩塌,这与新一代民营商企在中原的崛起,曾出现过短暂的时间差。至2004年12月11日,按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这一天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零售业全面开放最后过渡期的截止日。
由此,郑州商界进入了新的拐点,民营商业资本、国内连锁、外资零售、外资餐饮,以百货店、超市等为主力业态,在国内纷纷开启了跑马圈地。2000年河南有了第一家麦当劳,2002年北京华联入郑,2005年马来西亚百盛扎根在二七商圈,以及沃尔玛、家乐福等,都落地郑州。
在那个中外商业资本纵马中原的年代,河南商界第一次捋清了“首店经济”价值判断。比如,为了吸引家乐福、沃尔玛等洋超市进驻经营,一些地产商甚至是“贴本请神”。
但需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时间周期、环境与条件下,区域市场的“首店经济”活跃度与市场参与主体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
2006年后,随着市场竞争主体增多,郑州百货业对引入国际高端品牌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与争抢高端定位有关。这场轰轰烈烈的品牌资源竞赛中,丹尼斯、大商、正弘、正道等商企都是参与者。
正如一知名商业“老兵”的回忆,那些年,前往京沪广深,到国际一线品牌公司去“拜码头”、走关系,是店总、招商负责人每月的必修课。甚至,经常会听到品牌方的调侃,“河南商企太热情了,昨天才送走了一波郑州某商场代表”。
令人疑惑的是,北京华联、百盛、大商等国内连锁商企集团,其品牌资源禀赋应优于本土商企。但为何它们入郑多年,并未有效发挥出集团化品牌资源协同的效果?比如,百盛上海店为何不能将品牌资源支持到郑州店?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