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极致无感体验
当下,我们正由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走入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时代。物联网使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而万物互联在物联网概念基础上加入了人与物的互联,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更紧密地结起来,使信息间的相关性更强,更具商业价值。
万物互联时代,停车场在各个环节实现人与车的关联和匹配已成为可能,核心难点是对车和人的定位。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室内定位技术有 WiFi 定位、红外线定位、超声波定位、蓝牙定位和射频识别定位。除 WiFi 定位外,其他室内定位技术对环境要求苛刻,成本高,不适合在购物中心的停车场环境中部署和实施(各技术具体优劣势见下表)。相比之下,无线局域网络能够实现大范围内的定位、追踪与监测,与其他室内定位技术相比更适合停车场的使用场景,且成本相对较低。
基于 WiFi 的定位系统,在消费者驶入停车场时可以识别消费者手机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同时与图像识别系统捕捉到的车牌号进行匹配,实现第一次车和人的匹配;找到车位后,图像识别系统会先识别车的信息和位置,WiFi 定位系统再根据车的位置识别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以 AP(Access Point,无线信号接入点)信号强弱精准确认车主身份,再次确认人与车的匹配关系;当消费者购物过后回到停车场时,WiFi 定位系统识别车主信息后,将自动为消费者提供寻车导航;在消费者驶离停车场时,成熟的无感支付技术将完成整个停车场景的全程无感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的成熟,以人脸识别技术为基础的定位系统未来同样可以应用到智慧停车的全城无感体验中。人脸识别技术需在停车场各处部署摄像头,在消费者驶入停车场时利用入口处的摄像头第一次捕捉消费者面部信息,并与识别到的车牌进行匹配;停车下车后,人脸识别技术再次精准捕捉消费者面部信息,确认人与车的匹配关系;购物完成返回寻车时,人脸识别系统可在电梯等入口处捕捉到消费者的面部信息,并将匹配的车辆位置自动推送给消费者;驶离支付阶段,同样可通过车牌识别进行无感支付。
打破商业价值空间壁垒
全程无感体验的底层是数据的打通。人、手机、车等信息的统一成为购物中心消费空间延展的基础。在消费空间之外的延展使得消费者转化为用户,无论在消费空间内外,还是在场内场外都应与购物中心形成交互。
消费者和用户的区别在于,后者对商业体的参与更加全面和深入。用户不仅是服务和体验的接收者,同时是内容和信息的产生者和传播者,能为商业体带来实时反馈,从而助力商业体运营调整和迭代。
采用新技术打通停车场各环节数据的优势在于,数据具有实时动态性。以停车下车后的内容推送为例,传统技术只能根据车主数据进行推送,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到场的人数和性别,也可以根据身高等信息判断年龄,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消费者是情侣休闲、家庭消费,还是闺蜜购物。根据消费者的到场目的,购物中心可以大幅增加内容推送的精准度,并根据场内的数据追踪和反馈,不断迭代算法模型。
用户数据不断沉淀,内容推荐越来越精准,购物中心的线上服务体验将得到大幅优化,可能会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提高线上使用频次。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转换为用户,与购物中心的交互从线下转到线上,从场内延伸至场外。融合更多线上的多维数据,购物中心将实现向智能商业体的演进。
在商业运营中,前沿科技的真正作用并非在于带来令人惊叹的感官体验,单纯为了科技而引入科技的做法在长期运营中是无法获取消费者认可的。在智能化时代,商业体应将前沿科技应用的真正目的锁定在将消费者转化为长期用户上,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的运营迭代。
(来源:RET睿意德)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购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