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日前,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最大股东,而家乐福集团持股比例则降至20%。这是继今年年初收购万达百货之后,苏宁又一次对线下零售资源发起的猛攻。
消息一出,立刻刷屏朋友圈,有人惊叹,有人振奋,有人赞不绝口。
然而,却鲜有人注意到家乐福落寞的身影。
成立于1959年的家乐福,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又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商,更是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用举世闻名来形容并不过分。可是,在中国市场耕耘了24年并取得了无数辉煌成就的家乐福,近年来却每况愈下,在屡屡传出要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后,而今终于走到了“卖身”这一步。
家乐福究竟怎么了?
1995年,36岁的家乐福将目光投向了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就攻下了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川、云南等城市,生意火爆到不行。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家乐福在中国20个城市开设了35家大卖场,而到了2006年,卖场总数突破100家,平均每年新开16家店。迅猛的攻城略池之势,使得家乐福在外资零售上始终保持门店总数第一,并一举成为了中国市场上名副其实的零售霸主。
客观地说,任何跨国巨头进军海外市场,都难免会“水土不服”,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经济状况与管理体制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那些剑指本国以外市场的企业,往往会经历一段不可避免的阵痛期。可是在家乐福身上,似乎看不到任何不适应中国市场的迹象。究其原因,除了家乐福自身的运营优势与成熟的商业体系外,还离不开多重红利的加持,主要有三:
(1)一二线城市的人均GDP处在1000~10000美元之间,居民正经历着初级的消费升级;
(2)当时国内市场购物渠道较为单一,而家乐福的大卖场业态显然克服了这一瓶颈,不仅体量够大,而且还可提供一站式购物与吃喝玩乐综合体验,很好地迎合了当时民众的需求;
(3)各地招商引资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地段、税收、人才等。
然而,好景未能长久。
2007-2013年,家乐福继续在中国扩张。但这一时期,国内市场环境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而业内的竞争对手们也都纷纷崭露头角,大润发、永辉、沃尔玛们悉数参与到瓜分零售业大蛋糕的阵营中来。种种因素叠加,终于让家乐福的经营渐显疲态,并在很多硬指标上被大润发和沃尔玛超过。
彭博数据显示,2006年以后,家乐福营收增速出现下滑趋势,2006-2018年的平均增速仅有4.36%,其中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甚至为负增长(参见下图)。此外,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家乐福中国大卖场的坪效(即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也在下降,从2008年的3.0万元/平方米降至2017年的1.8万元/平方米,年均降幅为-5.78%,明显快于同业其他商家。
最新披露的数据同样显示,家乐福中国的账面净资产为负,且近两年家乐福中国营业利润与净利润都处于亏损状,其中在净利润上,2017年和2018年的亏损额分别高达10.99亿元和5.78亿元。
面对困境,家乐福也曾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自我变革,包括上线自己的电商平台、涉水O2O业务、开设便利店等等。然而,这些努力都不足以将经营状况从泥泞中解救出来。
含辛茹苦数十年,一眼望去换青天。
家乐福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其中必定有“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与线上电商异军突起的影响。诚然,凭借着便捷与价廉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足不出户即可送货上门的网购,无数快递小哥更是走街串巷忙得不可开交。
鲜明反差之下,是线下零售面临的阵痛以及对前景的迷茫。自2012年起,大部分以百货、超市为主营的零售企业增速就不断下滑,在国内经济不振和电商飞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线下零售商的日子每况愈下,许多大型超商甚至不得不以关店来预示自身的败退——而关店的名单里,就有家乐福的名字。
事实上,在此次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的公告中就提到,后者账面净资产为负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家乐福中国虽然积极的应对,但仍带来了阶段性的经营亏损”。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家乐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