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互联网冲击,诸多便利店特色业务被电商所取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体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而7-11自然也不例外。
在产品方面,吸引我们去7-11等便利店的最大动力是鲜食,但是如今,外卖平台不仅口味上天南海北、样式齐全,而且价格上也十分划算、极富性价比,所以去便利店的场景也大大削弱。
在服务方面,7-11之所以能在日本攻城略地、火爆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服务。除了零售业务之外,7-11还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如代缴保险、电费和煤气费,医疗服务如医药销售、用药咨询,金融服务如手机充值、外币兑换、彩票购买。
但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一则是互联网冲击,既然在支付宝上可以一键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谁还有必要专门找一个实体店呢?二则是政策规定,一个便利店在卖药、金融等方面的业务范围是受到限制的。
综上,在日本长盛不衰的那套打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如果固守着日本的成功经验、盲目复制到中国市场,那么注定要走上衰落。
不止是7-11,我们看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都在败退中国。
比如前几天卖身苏宁的家乐福、前段时间退出中国的亚马逊、前几年被滴滴合并的Uber。这些昔日在中国呼风唤雨的外企巨头,要么憾然离开中国市场,要么委身本土企业。
我们可以把外企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型,例如微软、例如通用,他们靠自身的过硬实力、先进科技就足以称霸市场;另一类则是服务型,这就需要基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根据中国人消费特性来做针对性的调整。无论是7-11,还是家乐福、亚马逊、Uber,都是属于这类公司。
这些外资巨头,他们凭借着先进的经验、出色的模式成功打开中国市场、一时间风头无两,却因为僵化的管理机制,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不尊重中国市场而渐渐失去人心;而中国本土企业们,却能凭借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吸取外资巨头的经营智慧,再结合本土的设计,从而能够后来者居上!
如今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在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是机遇。
便利店生意也是如此,它还具有无比广袤的市场空间。美国3.2亿人共有15万家便利店,2133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1.2亿人共有5万家便利店,24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中国13.8亿人共有2.6万家便利店,53076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因此,便利店在中国大有可为。
基于巨大的想象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便利店的战场。除了国外品牌如7-11、罗森之外,本土便利店品牌迅速崛起,如便利蜂、美宜佳、快客等;还有互联网品牌跨界竞争,苏宁小店、天猫小店等新型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在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么,便利店行业又将发生怎样的巨变?谁将成为新一届巨头?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财经三分钟 杨瑞)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