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两年卡、个人年卡、亲子卡、家庭卡,便宜出售了...”
在跑路前夜,健身房的大门早已悄悄上了锁,可销售们依旧很忙。他们正忙着在朋友圈争分夺秒、声嘶力竭的推销着健身房的年卡。
第二天,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健身房的门口贴出一张通知:
迫于资金严重紧张等压力,迈峰健身已经连续数月亏损,严重的入不敷出,从6月1日起暂停接待会员进行健身。
这是一场发生在石家庄的健身房跑路事件,这场末日前的疯狂捞金上千名会员几乎没有一人幸免:
崭新的年卡还没退,有些会员衣服甚至还锁在柜子里,损失最大的是那些卡里还买了上万元私教课的人...
经营不善、倒闭、欠薪、投诉、跑路......似乎已经成为了健身房的死循环。
更严峻的现实是:
相同的运营模式,相同的捞金套路,相同的倒闭方式,几乎全国每个城市每个月都在发生。
1
让大爷大妈放弃广场舞,
疯狂扩张的高光时刻
2001年,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时,整个国家都沸腾了起来。
奥运会结束之后,国务院决定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希望在8月8日这一天,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快乐、健康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在那两年,没有哪个词的热度可以超越健身这两个字。
开健身房,成为很多老板的最优之选。
是因为他们热爱中国体育事业,想为全民提供一个好的健身环境吗?
很显然,并不是。
开健身房门槛低,来钱快,这几乎成了健身圈里心照不宣的共识。
很多健身教练都告诉刀哥,健身房的老板们并没有什么心思打理健身房:主业可能是炒房、炒股或者其他投资,健身房不过是他们的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产业。
这个时期,北京和上海一马当先,相继出现了浩沙、中体倍力、青鸟,威尔士、一兆韦德等健身机构。2002年,北京的平均薪资刚刚到两万,办一张中体倍力的年卡就得搭上一半的年薪,卖到1万元。
除了这些知名的大品牌,2010年全国各地开出了大大小小3245家健身俱乐部。
开店越来越疯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新增的会员数量有限,无法弥补成本缺口,这些健身房想的不是改善健身房质量,留住老会员。
他们的“神奇操作”是:开更多的店。
比如1年开50家,如果新店在两三个月内不能回拢资金,就迅速关掉,换地方再开一家,而上一家店会员的卡费也不予办理。
但这样的做法给健身房埋下了一个很大隐患:一旦新店拓展不顺,整个现金流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本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
为了更快收回成本,健身房把一个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卖卡。
这些健身房一般会诱导顾客办理年卡甚至是三年卡。之后,会有专业的体测及私教体验,从私教课程再回拢资金。
买50节赠20节,买100节100节,他们并不在意课程单价是多少钱,只在意一次性能收上来多少钱,更多的储值才能帮助他们继续扩张。
2018年,《中国健身行业白皮书》公布了一组数字:
办卡和私教课的两项收入,在健身俱乐部的收入结构占比中占到了89.3%,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传统健身房“卖卡+开店”的畸形发展模式就此形成。
这种模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健身房高峰时刻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器械排队,体验极差。
但健身房并不在意你的训练体验,会员多了,接下来的收割机会就大了。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健身房